黴漿菌肺炎
Q:什麼是黴漿菌?
A:黴漿菌不是黴菌也不是細菌,是介於兩者之間的微生物。大約有十幾種的黴漿菌可以感染人類,其中只有3種較容易造成臨床上的明顯症狀;M. Pneumoniae會導致呼吸道的症狀,是最為大家所熟知的。
Q:黴漿菌肺炎是流行在什麼季節?好發於什麼年齡層?
A:黴漿菌肺炎一年四季都可以見到,每年春夏交替以及秋天病例數會較為增加,好發於四歲以上的孩童及年輕成人。四歲以下的嬰幼兒病例較少,但因為現在托嬰及提早上幼兒園的比例增加,所以感染年齡層有幼兒化的傾向。
Q:黴漿菌肺炎的臨床症狀為何?
A:黴漿菌感染可能導致任何程度的呼吸道症狀,但肺炎是最常見的表現,以久咳不癒為主要症狀。潛伏期約3~4 周,初期感染可能僅有輕微發燒或完全不發燒。黴漿菌通常要感染一段時間才會逐漸出現高燒的症狀,但也有很大一部份的學齡前兒童感染黴漿菌是沒有症狀的。黴漿菌肺炎的症狀非典型肺炎的方式來呈現,與典型細菌性肺炎反覆高燒、劇烈咳嗽有明顯差異。約有7成以上的肺部黴漿菌感染,呼吸音聽診雖然正常但是X光片卻呈現異常,也就是通常臨床症狀與胸部X光片不一定可互相印證。
Q:黴漿菌除了造成肺炎以外,還可能造成其他器官的感染嗎?
A:有些黴漿菌會造成泌尿生殖系統的感染;極少數的黴漿菌會擴散到腦部或心臟,造成無菌性腦炎、腦膜炎或心肌發炎,而產生嚴重的後遺症。
Q:該如何診斷黴漿菌的感染呢?
A:血清學測試是黴漿菌感染最重要且直接的診斷,通常於發病後第3~4週,抗體效價達到最高值,可做出較精確的診斷。X光片通常呈現雙側下肺葉浸潤或呈現局部積水的現象;但即使到肺部積水時,有些病童仍呈現相當輕鬆自在的樣子。肺部X光片的診斷只能提供間接的證據,直接證據還是要靠血清學診斷。
Q:該怎麼治療黴漿菌肺炎呢?
A:一般常用的第一線抗生素對於黴漿菌肺炎,如:盤尼西林或頭芽孢子素是沒有效的,
通常建議使用紅黴素10~14天;四環黴素也可提供另一種選擇,但是因為會傷害到正在發育中的骨骼與牙齒,所以不建議在8歲以下的兒童使用。第一代紅黴素約有2成的比例出現上腹疼痛、嘔吐或腹瀉等腸胃道的副作用;新一代的紅黴素抗生素(日舒,azithromycin),腸胃道的副作用減少很多,而且組織中的半衰期特別長、一天只需口服一次,一個療程約3~5天,目前已用來取代第一代的紅黴素。紅黴素和一些氣喘病患使用的嘌呤類藥物及抗癲癇藥物(帝拔癲,Vaproic acid)會產生交互作用,使用時要比較小心。
Q:目前有針對黴漿菌的疫苗嗎?
A:目前尚無疫苗可預防黴漿菌的感染。
Q:黴漿菌的照護有何注意事項?
A:黴漿菌肺炎的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療後,症狀多數可以緩解,所以按時吃藥並定期回門診追蹤是相當重要的。一旦出現高燒不退、神智不清、呼吸困難、肢體麻痺、胸痛、不明原因的關節或肌肉疼痛、不明原因皮疹時,須馬上到醫院求診。
玫瑰疹
Q:什麼是玫瑰疹?
A:玫瑰疹是一種病毒感染,主要為疱疹病毒第六型及第七型所引起的感染。
Q:玫瑰疹好發在哪個年齡層?流行在什麼季節?
A:玫瑰疹以6個月大到一歲半最常見,但小至3個月、大至2歲的小朋友也都有可能會感染玫瑰疹。通常在晚春及晚秋季節發病,但台灣一年四季都有感染病例。
Q:玫瑰疹的發燒過程如何?會有其他症狀嗎?
A:玫瑰疹通常會高燒72小時,但也有1~2成的病患只發燒2天或燒足4~5天。通常以反覆高燒來表現,幾乎可達38.5℃以上。發病過程幾乎沒有或僅有輕微咳嗽流鼻水症狀,有些病童會輕度腸胃不適或腹瀉。
Q:什麼時候會出疹子呢?
A:經過3~4天的高燒,會從額頭和耳後出現暗紅色、半公分、幾近平整的疹子,由頭頸部向下延伸到四肢軀幹。出疹子時通常不再發燒,但病童會合併哭鬧不安、厭食及輕度腹瀉的現象。大部分的病童在反覆高燒的過程中,活動力依舊正常,沒有明顯病容。
Q:玫瑰疹的疹子會癢嗎?
A:玫瑰疹的疹子通常不會癢;但出疹子的過程中,很多嬰幼兒會呈現煩躁不安的現象。玫瑰疹不會脫屑也不會色素沉積,通常在2~3天就完全退掉。
Q:得到玫瑰疹的嬰幼兒會有什麼併發症?
A:玫瑰疹除了反覆高燒,通常不會有併發症或後遺症;有些病童會熱性痙攣,極少數會腦膜炎。熱性痙攣預後十分良好,但如果合併腦膜炎而且呈現病毒血症、才考慮用抗生素治療。
Q:面對玫瑰疹的小病患該如何照顧及預防?
A:目前玫瑰疹沒有任何預防疫苗可供施打。由於玫瑰疹的傳染途徑是飛沫傳染,所以強調個人與環境清潔衛生。若寶寶感染玫瑰疹,在身上皮疹未退之前、應避免到密閉式公共場所或與其他小朋友親密接觸,以防傳染別人。
麻疹
Q:會出現疹子的傳染性疾病有哪些?
A:會出現疹子的傳染性疾病,包括麻疹、德國麻疹、玫瑰疹、猩紅熱、川崎氏症、登革熱、腸病毒、腺病毒、水痘、丹毒,其他較罕見的還包括斑疹傷寒、恙蟲病、傷寒、副傷寒等等。其中除了猩紅熱及丹毒是細菌引起的,其他都是病毒引起的。
Q:什麼是麻疹?
A: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所引起,潛伏期約10~14天,前驅期約3天。
Q:一旦感染麻疹病毒後,發病過程如何?
A:病患會出現咳嗽、鼻炎、結膜炎(所謂3C症狀)、高燒、倦怠等等,在出疹前1~2天口腔黏膜上會出現柯氏斑點。柯氏斑外觀如鹽粒撒在紅肉上,在開始發疹後一天消失。
Q:麻疹的發疹過程如何?
A:在經過3天的前驅症狀(高燒、3C症狀)後,大約在第4、5天出現典型的斑丘疹。斑丘疹先從耳後出現、再擴散到臉部,之後慢慢向下轉移到軀幹及四肢;從開始發疹約3~4天的時間會覆蓋到全身並持續4~7天。病人出疹時仍反覆發燒,皮疹出現3~4天後體溫慢慢下降,之後皮疹開始消退。皮疹退了之後會出現鱗屑性脫皮及產生褐性的色素沉積。
Q:麻疹會出現併發症嗎?
A:約5~10%的患者因二度細菌感染或病毒重複感染產生併發症,併發症包括中耳炎、肺炎及腦炎。嬰兒營養不良、白血病及其他癌症、免疫缺損或生活環境較差的兒童,病情嚴重時、致死率可達5~10%。
Q:麻疹可發生在什麼年齡層?傳染期是什麼時候?
A:麻疹發病於6個月以上的嬰幼兒、學齡兒童、青少年及成人,發病的前後4天內具有傳染力,經過空氣飛沫傳染。
Q:台灣麻疹的流行狀況如何?
A:本土性麻疹的個案不多。近年來由於國際旅遊的發達及國人與東南亞、大陸地區的交流頻繁,麻疹境外移入的病例不斷出現。所以如果病人有疑似的麻疹症狀,臨床醫師應提高警覺、詢問病人的旅遊史及疫苗接種史,一旦懷疑要在24小時內通報。
Q:目前台灣疾管署對於麻疹感染高風險族群,建議如何施打疫苗?
A:對於出生滿6個月至未滿一歲的嬰幼兒如需前往麻疹疫區者,建議自費接種一劑;滿12個月後須按時程完成2劑公費接種,2劑之間至少間隔四周。至於已經完成2劑接種者、到20歲的年齡層,因為體內的抗體足夠,所以不建議施打。1981年以後出生的成人,建議自費接種1劑、再行前往。如果因工作性質、頻繁接觸外國人者,即使不是前往麻疹疫區,也建議針對1981年以後出生者自費接種一劑。對於醫療照護人員,可先抽血確定是否有麻疹抗體;如果沒有麻疹抗體,建議應接種2劑,且間隔至少四周;如果沒有抗體證明者,也可接種1劑。
Q:在麻疹的併發症中,腦炎與亞急性硬化腦炎有什麼差異?
A:麻疹的併發症中,發生腦炎的比例大約1000~2000例中會發生1例,五成左右產生後遺症,以四肢僵硬、下肢無力及語言障礙為最常見。亞急性硬化腦炎發生率約每10萬個麻疹病例中有1例,是一種罕見的中樞神經退化性疾病,一般在感染麻疹後七年發生,出現人格行為改變、心智障礙、痙攣等症狀,發病後6~9個月容易死亡。
德國麻疹
Q:什麼是德國麻疹?
A:德國麻疹又稱為風疹,是一種急性高傳染性疾病。有20~50%的病患完全沒有症狀。在前驅期時,年紀越小的病患症狀越不明顯,可能只有輕微的發燒及鼻咽炎。成人在前驅期時則較為明顯嚴重,耳後及頸後常出現淋巴腺炎;淋巴結腫大1~2天後開始發疹,由臉部開始出現斑丘紅疹,由上而下迅速蔓延到頸、上肢、軀幹和下肢。皮疹大多不癢,第二天皮疹開始自臉部由上而下消失;典型皮疹子前後持續3天,故稱3日疹,不會有色素沉積。
Q:德國麻疹經由何種途徑傳染?
A:德國麻疹是由德國麻疹病毒經由鼻咽分泌物傳染,也就是飛沫傳染。德國麻疹好發於冬末及春初季節,在出疹前後7天具有傳染力,一般潛伏期為14~17天,最長可到21天。6個月以上的嬰幼兒、學齡兒童、青少年及成人都具有被感染的風險。
Q:德國麻疹患者除了淋巴結腫大、輕微感冒症狀以外,還會出現哪些併發症?
A:除了輕微感冒、淋巴結腫大以外,患病的成人也常有關節疼痛的現象。兒童感染德國麻疹,少數會併發出血問題、睪丸腫脹及神經發炎。
Q:該如何預防德國麻疹?
A:預防德國麻疹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種疫苗。國內的常規疫苗接種時程是出生滿12個月及滿5歲(至國小入學前)各接種一劑MMR活性減毒疫苗。
Q:為何要施打德國麻疹疫苗?對於孕婦有何特殊意義?
A:孕婦一旦在懷孕初期感染德國麻疹,可能會導致胎兒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或流產。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包括先天性白內障、視覺聽覺障礙、心臟問題、腦部問題。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造成的先天性畸形,一般無特殊治療,只能靠長期復健治療。
Q:台灣近年來德國麻疹的流行狀況如何?
A:這些年來,每年僅有零星的德國麻疹流行案例,其中一部份為境外移入。
川崎氏症
Q:什麼是川崎氏症?
A:川崎氏症又稱川崎病或皮膚黏膜淋巴結症候群,是一種多系統的血管發炎症候群。目前致病原因不明,可能和一些感染或免疫反應有關係。
Q:川崎氏症好發在什麼年齡層?
A:川崎氏症好發在5歲以下病童,在東方小孩較常見。
Q:川崎氏症的可怕點在哪裡?
A:川崎氏症是一種全身性血管炎,尤其造成心臟冠狀動脈血管瘤、導致生命危險。川崎氏症初期常以高燒不退表現,需要早期診斷與治療。
Q:川崎氏症的診斷標準如何?
A:川崎氏症的診斷標準為:
1.發燒超過5天
2.雙側非化膿性結膜炎
3.口腔黏膜及嘴唇乾裂出血、舌頭表面有草莓狀變化
4.手掌及足部紅腫
5.非化膿性單側頸部淋巴結腫大(>1.5公分)
6.身體軀幹出現多型性紅斑
這些診斷標準以第一點(發燒超過5天)一定要具備,而其他5個要點中要有4
個要點才能診斷為川崎氏症。近年來發現許多疑似川崎氏症,但又無法完全
符合診斷條件者,則稱之為非典型川崎氏症。
Q:除了以上幾個診斷標準以外,川崎氏症還可引起哪些部位的症狀?
A:川崎氏症因為是一種全身性血管發炎,可侵犯多重部位,引起心臟冠狀動脈瘤、肝炎、膽囊水腫及腸胃道症狀、尿路發炎、關節炎、甚至無菌性腦膜炎;其中以心臟冠狀動脈病變為最嚴重的併發症。
Q:川崎氏症該如何治療?
A:急性發作前10天給予高劑量免疫球蛋白和高劑量阿斯匹靈,大多可有效避免冠狀動脈瘤的產生及達到退燒效果;燒退之後改用低劑量阿斯匹靈,至少治療6~8週,以減少發生冠狀動脈栓塞。極少數病例因冠狀動脈瘤過大,需會診兒童心臟內外科、長期追蹤及治療。
Q:川崎氏症除了上述診斷標準以外,外觀上還可以看到什麼現象?
A:川崎氏症在卡介苗注射處會出現斑丘疹,會陰肛門部位會泛紅甚至脫皮;腫脹的手掌腳掌末稍、在發燒後2~3週左右會出現脫皮。
Q:川崎氏症患童施打免疫球蛋白之後須注意什麼現象?
A:因為川崎氏症需要施打高劑量免疫球蛋白,所以遇到活菌減毒預防注射需間隔至少11個月以上;使用低劑量阿斯匹靈的病童,可以由醫生來決定是否注射水痘疫苗。
疱疹性齒齦口腔炎
Q:疱疹性齒齦口腔炎是一種傳染病嗎?
A:疱疹性齒齦口腔炎是由第一型單純疱疹病毒所引起的口腔感染,8-9成左右的被感染者不會產生症狀,只有約1成的幼兒在第一次感染時,會產生嚴重症狀。
Q:疱疹性齒齦口腔炎的症狀為何?
A:疱疹性齒齦口腔炎發於1~5歲間的幼兒。疱疹性齒齦口腔炎一開始會反覆高燒達5~7天,通常在第3、4天時出現牙齦腫脹出血、口腔黏膜水泡及潰瘍、口臭、頸部及下顎淋巴結腫大;口腔症狀需10~20天左右才能完全痊癒。
Q:有時候小寶貝嘴唇出現局部小潰瘍,請問跟疱疹性齒齦口腔炎有關係嗎?
A:在感染疱疹性齒齦口腔炎之後,病毒便藏身於附近的神經節中,當遭受某些壓力或特定因素(感冒、發燒或免疫問題),此病毒即活化,而在嘴唇周圍產生水泡。當然有一些嬰幼兒的嘴唇水泡是因為指甲刮傷、牙齒咬傷、尖銳硬物刺傷及某些特定維生素缺乏所導致,不全然與疱疹病毒有關係。
Q:疱疹性齒齦口腔炎的傳染途徑為何?
A:疱疹病毒的傳染途徑是因為直接接觸到有傳染力的唾液或鼻咽分泌物,所以常經由親吻、共用餐具或觸摸了被病患口腔分泌物沾染的物品。一般而言,要等口腔水泡完全消失之後,才不具有傳染力。
Q:怎麼治療疱疹性齒齦口腔炎?
A:一般而言,醫生不會採用非常積極的治療,只是單純給予退燒藥及止痛藥即可。當然因為牙齦腫脹潰瘍導致食慾變差,這時候可用冰涼流質食物來補充熱量(牛奶、冰淇淋、布丁、果凍或口服電解質液等);應避免太熱或太重口味的食物。如果在發病72小時內使用抗疱疹病毒之特效藥acyclovir,可能縮短發燒天數及減輕疾病嚴重度,但目前健保不給付,家長可自費使用。
Q:疱疹性齒齦口腔炎的預後如何?
A:疱疹性齒齦口腔炎的預後通常良好,雖然整個過程可長達2~3週,但預後良好、後遺症少;但潛伏在神經節裡的疱疹病毒,會在宿主抵抗力低弱時,以疱疹性唇炎來表現。
Q:疱疹性齒齦口腔炎的患童在什麼狀況下,必須立刻尋求醫療協助?
A:1.當反覆高燒不退合併虛弱、活動力明顯減低及嗜睡現象時。
2.因減少進食而導致脫水現象,譬如:嘴唇乾裂、哭時沒有眼淚或嬰兒前囟
門凹陷等。
3.病灶影響到眼睛時,應立即就醫並照會眼科。
4.新生兒、使用免疫抑制劑或患童本身為免疫力不全患者。
Q:疱疹性齒齦口腔炎跟腸病毒該如何區分?
A:腸病毒的口腔潰瘍大部分集中在上顎後半部及懸壅垂附近位置。疱疹性齒齦口腔炎也會在口腔後面出現潰瘍點,但數量通常不會太多;潰瘍反而集中在口腔前半部,包刮牙齦、嘴唇、舌頭及嘴角外側。
猩紅熱
Q:什麼是猩紅熱呢?
A:猩紅熱是由A型鏈球菌感染所造成的疾病,症狀包括喉嚨痛、發燒、頭痛、淋巴腫脹及特殊形態的紅疹,舌頭表面呈現草莓狀隆突,通常感染3~15歲的孩童。
Q:所有的鏈球菌都會造成猩紅熱嗎?
A:猩紅熱最主要由A群β型溶血性鏈球菌所導致,致病力來自細菌本身及其產生的毒素和蛋白酶類;毒素包括致熱性外毒素(紅疹毒素)和溶血素,所以產生特殊紅斑反應。
Q:猩紅熱會感染成人嗎?會造成大流行嗎?
A:成人大多具有免疫力,所以成人病例比較少見。因為透由呼吸道分泌物及口水等體液傳播,需要藉由親密接觸傳染,所以比較不會形成大區域的流行。
Q:猩紅熱的典型症狀為何?
A:猩紅熱的潛伏期為1~7天,平均3天,常見症狀包括喉嚨痛、發燒、頭痛、噁心嘔吐等症狀,咳嗽及流鼻水通常不明顯;喉嚨常呈現明顯的紅腫,有少數會出現灰白色的滲出物;舌頭表面會出現草莓狀顆粒隆突。身上的紅疹是診斷猩紅熱的重要標準,通常從胸部上方或軀幹中央出現、然後再擴散到全身,在腋下與鼠蹊部的紅疹通常比較明顯;紅疹最後融合成大範圍的潮紅且輕度發癢,如同曬傷、但摸起來像是沙紙一樣。猩紅熱在病程即將結束時,皮膚可能出現脫屑現象。
Q:該如何明確診斷猩紅熱呢?
A:猩紅熱的明月診斷是做喉頭細菌培養,但在疾病初期不一定可培養出來;已經接受過抗生素治療的患者,也會影響到培養的結果。此外,可以做喉頭的細菌抗原分析或抽血檢查是否有鏈球菌抗體,藉以輔助診斷。
Q:猩紅熱的併發症如何?
A:這些年來由於醫療進步及抗生素的使用,感染猩紅熱而形成嚴重的併發症十分罕見;長期且嚴重的併發症包括腎臟疾病、風濕性心臟病及關節炎。
Q:該如何治療猩紅熱呢?
A:猩紅熱的治療主要是針對A型鏈球菌,通常使用盤尼西林類的抗生素治療,一般需要完整口服10天;此外也有盤尼西林的長效製劑,只要肌肉注射一劑、其殺菌效果可以維持3~4星期。
Q:什麼是外傷性猩紅熱?
A:外傷性猩紅熱是因為傷口感染了金黃色葡萄球菌,其外觀症狀類似A型鏈球菌所引起的猩紅熱。懷疑外傷性猩紅熱的患者,通常可在身上尋找到傷口感染、蜂窩性組織炎或較大的膿瘍、癰或癤。
巨細胞病毒感染
Q:什麼是巨細胞病毒?
A:巨細胞病毒是疱疹病毒的一員,為雙股DNA病毒;它的DNA又是疱疹病毒中最大的,所以又稱為巨細胞病毒。
Q:巨細胞病毒如何傳染?
A:巨細胞病毒可以從很多體液中培養出來,包括尿液、血液、咽喉、子宮頸、精液、糞便、眼淚及凳子等。
Q:免疫正常的人,其巨細胞病毒感染如何?
A:成人的血清盛行率約在40~100%之間,在開發中國家具有較高的盛行率;大約有1%的新生兒被感染,傳染者是患者或無症狀的隱性感染者。感染初期其實並沒有明顯的症狀,有些人一直都沒有症狀,成為隱性的帶原者;有些人則出現疲倦、腺體腫大、發燒和喉嚨痛等類似感冒症狀。成人的巨細胞病毒單核細胞增多症比兒童多見,主要表現為發燒和疲乏。巨細胞病毒單核細胞增多症也會出現淋巴結腫大,包括頸部淋巴結、扁桃腺及脾腫大,但不如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引起的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常見。巨細胞病毒單核細胞增多症通常會出現輕微的肝臟轉胺酶增高、有助於鑑別診斷,少數會出現單一器官感染,包括大腸炎、心血管及神經系統感染、肺炎、腎臟發炎等等。
Q:懷孕過程中的巨細胞病毒感染有何意義?
A:大部分的孕婦被感染者並不會出現任何症狀或徵候;然而對於未出生的胎兒或免疫力有缺陷者,巨細胞病毒就會具有強烈的致病力。尤其在懷孕期間初次感染巨細胞病毒的孕婦,在懷孕過程中將病毒傳染給胎兒的機會大約是1/3。根據統計,百分之一的新生兒先天性巨細胞病毒感染,其中有1/10會出現臨床症狀,而出現臨床症狀者中有1/10會變成嚴重智能障礙。巨細胞病毒引起的耳聾佔先天性耳聾的3成左右。
Q:先天性巨細胞病毒的感染會造成那些嚴重的後遺症?
A:約有10%的巨細胞病毒感染,新生兒會表現出暫時性的肝脾病變,最後自動痊癒。一小部分的新生兒會出現嚴重的合併症,包括體重過輕、生長遲滯、肝脾腫大、小頭症、腦部鈣化、葡萄膜網膜炎、聽力障礙、聽力缺陷(出生時聽力可正常,但在日後聽力逐漸受損);其中有10%會造成死亡,約50%會留下中樞神經後遺症。
Q:該如何診斷子宮內巨細胞病毒感染呢?
A:因為母親感染通常沒症狀,大多無法察覺,只有5%會出現發燒及淋巴腫。對於產前血清陰性的孕婦應篩檢IgG及IgM,一旦發現胎兒被巨細胞病毒感染,終止妊娠是首選,或是出生後以gancyclovir治療。
EB病毒 (Epstein-Barr virus)
Q:什麼是EB病毒 (Epstein-Barr virus)?
A:EB病毒是一個常見的病毒,一般成人約有70~80%具有抗體,90%以前曾經感染過EB病毒。人體一旦受到感染之後,病毒會終生潛伏在鼻咽的部位;有許多研究證實,EB病毒與鼻咽癌、淋巴癌有關係。
Q:EB病毒的傳染途徑為何?
A:EB病毒主要是經由唾液及飛沫傳染。在台灣以前有些阿嬤或母親在餵幼兒吃飯時,會將食物送進口中咀嚼後、再送進寶寶嘴裡,此時口腔裡的EB病毒會藉由這個機會傳染給小寶寶。國外的文獻常把EB病毒的感染叫做接吻病,這種接吻傳播病毒的時機大部分在男男女女上了大學之後。通常小小孩感染EB病毒時,體內抵抗力不足,反而不會引發嚴重的免疫反應,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較大的孩子感染EB病毒時,身體的抵抗力增強許多,免疫機制成熟,臨床症狀就會變多且複雜。
Q:EB病毒的感染症狀為何?
A:EB病毒主要是引發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主要為發燒、喉嚨痛、頸部淋巴腺腫大。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發燒,通常持續5~7天,最長可達2週左右、高燒且頻繁。在急性期時,扁桃腺化膿(濃厚的滲出物覆蓋在扁桃腺上)是EB病毒感染的特色。有一部份EB病毒病患會出現眼皮浮腫及全身皮膚紅疹。
Q:EB病毒感染的嚴重併發症為何?
A:EB病毒的嚴重併發症為脾臟腫大甚至破裂;一旦脾臟破裂,病患會感受到左胸疼痛、心跳加快、貧血及呼吸不順。EB病毒感染也會造成呼吸道阻塞、腦膜腦炎、貧血、血小板低下、白血球低下、肝炎、猛爆性原發性EB病毒感染。
Q:什麼是愛麗絲夢遊仙境症候群?
A:EB病毒一旦侵犯腦部,因受損皮質各自掌管功能的不同,症狀的表現就會十分多樣化;患童會出現認知混亂、視幻覺的現象,因而看到一些特殊卡通人物、虛構角色或實際物品尺寸或顏色改變的現象。在治療上沒有特效藥,只能採用支持性療法,包括降腦壓及類固醇抑制發炎等。
Q:一旦感染EB病毒,該如何治療?
A:抗生素對於治療EB病毒是無效的;給予類固醇治療最主要的目的是減輕症狀。充分的休息是必須的,也可以用溫鹽水漱口或口含喉糖來減輕喉嚨痛的症狀;感染過程中應避免劇烈運動,以免造成脾臟破裂。
安婦幼中心院址:704 臺南市北區開元路286號 |
諮詢專線:06-2091666
網站內容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本網站的圖片如有侵權請來電告知,我們會即刻撤下。
Copyright © Dr.方の幼兒學園.
網頁設計 DESIGNG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