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
Q:腸病毒是屬於夏季的流行病嗎?
A:腸病毒比較喜歡高溫的環境,所以一般在夏季秋季流行;但是台灣因地處熱帶及亞熱帶,所以一年四季都有腸病毒的流行,但高峰期在每年的5~9月份左右。
Q:腸病毒是透過何種方式傳染呢?
A:腸病毒的傳染途徑包含飛沫傳染、糞口傳染及接觸傳染。
Q:腸病毒會出現腹瀉、嘔吐的現象嗎?
A:腸病毒之所以叫做腸病毒,是因為會在腸胃道裡大量繁殖,而不一定會出現腸胃症狀;所以絕大部分感染腸病毒的病童,頂多只是輕微腸胃不適、輕微腹瀉或偶見嘔吐現象。所以感染了腸病毒不一定會有明顯的腸胃道症狀。
Q:一旦感染腸病毒一定會發燒或出現口腔潰瘍嗎?
A:腸病毒的無症狀感染占了五成以上,這也就是腸病毒之所以防不勝防、在夏秋季節快速傳播的原因。
Q:常聽到腸病毒有所謂的克沙奇病毒、腸病毒71型,請問腸病毒總共有多少型別呢?
A:腸病毒是一個大族群,含括A型克沙奇病毒、B型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小兒麻痺病毒還有新型腸病毒,總共60~70種型別;其中最赫赫有名的就是腸病毒71型,因為它是造成腸病毒重症的重要型別之一。
Q:感染腸病毒的孩童會出現口腔潰瘍或手腳皮膚上的症狀,請問這是腸病毒的典型症狀嗎?
A:如果只是出現口腔潰瘍,而口腔潰瘍多數位於懸雍垂附近,但手腳並無發現水泡,這是疱疹性咽峽炎;如果除了口腔潰瘍以外,手腳也有水泡症狀,就叫手口足病。疱疹性咽峽炎跟手口足病都是腸病毒引起的。
Q:如果一旦接觸了腸病毒的患者,要特別注意幾天後會發病呢?
A:腸病毒的潛伏期在1~10天不等,平均是3~5天;所以在接觸腸病毒的患者3天後要特別注意發燒及口腔手腳病灶。
Q:什麼是疱疹性咽峽炎呢?
A:腸病毒所引起的疱疹性咽峽炎,平均發燒2~3天。在發燒第二天後在口腔後部出現水泡,很快破掉形成潰瘍,少則1~2個、多則10~20個左右。口腔潰瘍會維持3~7天左右,最後痊癒而不會留下任何痕跡。
Q:什麼是手口足病呢?
A:顧名思義,手口足病就是除了口腔有潰瘍以外,在四肢 (通常是手掌、腳掌、膝蓋、手肘部位) 會出現稍微鼓起的丘疹及小水泡,水泡經由5~7天左右會形成小黑點 (結痂)。手口足病的水泡不一定局限於四肢,有時候會分布在臀部,甚至在整個軀幹。
Q:什麼是腸病毒71型呢?它會特別危險嗎?
A:腸病毒71型侵犯神經系統而造成重症的比例比較高;腸病毒71型引發重症的比例,約略1/3000,而其他型別的腸病毒則造成1/10000的重症比例。所謂重症乃是指病毒侵犯神經系統,而導致昏睡、嘔吐及肌躍型抽搐等症狀。
Q:腸病毒重症的初期三大症狀中的肌躍型抽搐是什麼症狀呢?
A:肌躍型抽搐乃是四肢及全身軀幹肌肉群不正常的同步收縮,導致類似驚嚇反射的症狀。肌躍型抽搐通常是在淺睡期發生、一個晚上可達數次以上,有時會干擾幼童睡眠。
Q:除了注意昏睡、嘔吐及肌躍型抽搐以外,腸病毒重症還要注意哪些狀況呢?
A:最主要還是注意神經學上的症狀,譬如肢體麻痺、劇烈頭痛、頸部僵硬;還要注意一些腦神經麻痺的症狀,例如斜視、複視…。當然也要注意腦幹腦炎的症狀,譬如心肺功能的異常 (呼吸急促、心律不整、血壓升高)。
Q:所謂腸病毒的三危,是哪三危呢?
A:所謂腸病毒三危是指容易引發腸病毒重症的三大危險因子。第一個危險因子是3歲以下,第二個危險因子是發燒3天以內,第三個危險因子就是所謂的重症前期三大症狀 (昏睡、嘔吐、肌躍型抽搐)。
Q:有種說法說手口足病比較容易引發重症,這是事實嗎?
A:這句話不全然是對的。因為腸病毒71型比較容易引發手口足病,而不是疱疹性咽峽炎;而腸病毒71型正是引起重症比例較高的型別,所以相對的手口足病比較容易引發腸病毒重症。這種說法有幾分對,但不全然是這樣子的因果關係。
Q:在腸病毒流行期間,我如果帶著小寶貝進出公共場所,隨身攜帶乾洗手是否對腸病毒有預防效果?
A:乾洗手裡面最主要的成分是酒精,對腸病毒是沒有效用的,對抗腸病毒必須使用含氯的消毒液,譬如漂白水;還有用肥皂勤洗手也是有幫助的。
Q:那要如何預防腸病毒的感染呢?
A:在流行季節盡量少進出密閉式公共場所,如果不得已要進出密閉式公共場所,必須經常以肥皂洗手;當然還必須注意個人衛生習慣,建議減少觸摸眼睛、鼻子、口腔…。
Q:偶見媒體報導指出,新生兒因被腸病毒感染而致命,請問這也是腸病毒71型所造成的嗎?
A:會造成新生兒嚴重腸病毒感染,通常不是腸病毒第71型,而是B型克沙奇病毒。
Q:如果孩童感染了腸病毒,應該在家休息多久而不要上學呢?
A:腸病毒的飛沫傳染高峰期在發病後7~12天左右,但是一週內為最高風險,所以通常建議在家至少休息一星期左右。
Q:家裡如果有一個小孩先得到腸病毒,隔個3~4天之後另外一個小孩也發病了,請問兩個小孩還需要特別隔開嗎?
A:在幾乎同一個時段、同一個環境裏所出現的腸病毒個案,理論上應該是同一個型別,所以原則上不用再刻意隔離了。
Q:既然針對腸病毒的消毒,需要用到含氯的消毒劑 (漂白水),請問漂白水該如何泡製來做玩具及環境上的消毒及擦拭呢?
A:腸病毒的漂白水有兩種泡製方法,用於不同用途:
a. 200ppm的泡製方法: 用40cc的漂白水 (約免洗湯匙2匙),調配10公升的清水,用在桌椅、玩具及手常觸摸處擦拭消毒。
b. 500ppm的泡製方式: 用100cc的漂白水 (約免洗湯匙5瓢),調配10公升的清水,用於拖地板。
腺病毒
Q:什麼是腺病毒呢?
A:腺病毒好發於每年的夏季,目前已知至少有35種型別。
Q:腺病毒的感染過程如何呢?
A:腺病毒的潛伏期是5~7天左右,對於腺體淋巴組織有強烈的感染力,容易侵犯6個月到5歲之間的幼童,占兒童呼吸道感染的5~30%。
Q:腺病毒的傳染途徑為何呢?
A:腺病毒大部分由飛沫傳染,少部分由糞便接觸傳染,一般可以由喉頭、結膜、糞便這三個地方培養出病毒來。
Q:腺病毒通常會有什麼症狀呢?
A:絕大部分的腺病毒都以上呼吸道的感染症狀為主,就像普通感冒一樣。有一部份會發燒、流鼻水、喉嚨痛;最典型的腺病毒感染為白色化膿性扁桃腺發炎,占非鏈球菌扁桃腺炎的2/3以上。
Q:如何診斷為腺病毒感染呢?
A:如果伴隨著發燒、頭痛、喉嚨痛再加上有結膜炎的症狀,就大約可以診斷為咽結膜熱,也就是腺病毒感染。
Q:腺病毒除了呼吸道及結膜的感染以外,還會有其他症狀嗎?
A:腺病毒在兩歲以下的孩童會形成細支氣管炎,甚至是病毒性肺炎,也會有一些輕度腸胃症狀,例如肚子痛、嘔吐及腹瀉等等。
Q:腺病毒有任何治療方式嗎?
A:腺病毒目前是沒有特效藥可用的。建議密切觀察發病過程,短則發燒2~3天,長則發燒一週左右,通常是症狀治療,注意精神及活動力即可。原則上筆者會建議超過72小時、也就是3足天的發燒後,如果未見發燒緩和,則建議到大醫院做個驗血的動作。有些腺病毒患者的白血球會如同細菌感染一樣、明顯升高,這時候就必須跟醫生討論是否需住院觀察。
沙門氏桿菌
Q:沙門氏桿菌感染是甚麼疾病呢?
A:沙門氏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桿菌,它最主要是經由吃下被汙染的食物或飲用水而被感染,導致腸胃炎的過程。
Q:沙門氏桿菌會經由哪些傳播源,又是會引起那些症狀呢?
A:沙門氏桿菌是經由家禽、家畜及爬蟲類 (如烏龜、蜥蜴) 的糞便或分泌物,或經由雞蛋、鴨蛋、被染污的食物或飲用水而被感染,引起急性腸胃炎。
Q:沙門氏桿菌腸胃炎的症狀及潛伏期大約多久呢?
A:沙門氏菌感染通常在接觸染污的食物6~8小時後發作,初期症狀常見發燒、噁心、嘔吐及腹絞痛,並出現帶有黏液或血絲的腹瀉;偶爾可見水瀉合併頭痛或是肌肉痠痛。發燒一般於2~7天內緩解。
Q:沙門氏桿菌性腸胃炎的預後如何呢?
A:絕大部分的病童經過症狀治療之後,可在1~2週內逐漸康復。極少數病人可能會出現嚴重的併發症,包括:敗血症、腦炎、或是腸阻塞、腸穿孔等等。
Q:沙門氏桿菌感染會引起何種併發症呢?
A:沙門氏桿菌感染一旦併發菌血症或局部深層感染,則會出現發燒、寒顫、發紺等症狀,並持續數天或數周之久。常見的感染部位為骨骼、關節腔、腦膜、腦部、肺部,其次為腎臟、心內膜、心包膜等等。
Q:沙門氏桿菌感染會形成哪些厲害的後遺症呢?
A:有些嬰幼兒感染了沙門氏菌而導致腦膜炎,預後通常不好,即使存活也可能會有神經學方面的後遺症。一旦侵犯骨骼、骨髓、關節,更是要注射數週以上的抗生素。
Q:是否每個感染沙門氏桿菌的個案都需要使用到抗生素呢?
A:沙門氏桿菌的患者如果沒有併發症,則不須給抗生素治療。一般而言,3個月以下的嬰兒、罹患惡性腫瘤、免疫功能不全者、接受免疫抑制藥物治療或有嚴重結腸炎等高危險群,則需小心使用抗生素。
新型流行性感冒
Q:夏季也會有流行性感冒嗎?
A:夏季流行的流行性感冒叫新型流行性感冒,跟一般的季節性流感不同。季節性流感的流行往往是每年10月底到隔年2月,新型流行性感冒則是一年四季都會流行。
Q:新型流行性感冒最主要是哪種型別呢?
A:新型流行性感冒以A型為主。通常新型流行性感冒的症狀比季節性流行性感冒來的輕微,發燒過程通常也只有2~3天。
Q:新型流行性感冒的症狀如何呢?
A:新型流行性感冒跟季節性流行性感冒症狀類似,只是過程較輕微,也會出現咳嗽、鼻塞、流鼻水、極度倦怠、肌肉痠痛、發高燒及畏寒等等。這些全身不適的症狀在成人身上比較明顯,兒童患者的症狀通常比較輕微。約有1/4的新型流行性感冒的病人,會有腸胃道症狀,例如:噁心、嘔吐及腹瀉。
Q:新型流行性感冒的治療為何?
A:通常還是以支持性療法或抗病毒治療方式,所謂抗病毒治療就是使用克流感。
Q:是否感染了新型流感的病患一定要使用克流感?
A:由於新型流感的症狀通常較為輕微,所以有些病人經由2~3天的發燒後,會直接產生抵抗力而自行燒退,不必使用克流感。
Q:如何預防新型流行性感冒呢?
A:目前預防新型流行性感冒最好的方式就是接種流感疫苗,只要滿6個月以上的嬰幼兒都可以施打疫苗。
登革熱
登革熱 (感謝臺灣兒科醫學會促進兒童福利及健康委員會)
登革熱是全球盛行的一種蚊媒傳染病,最近的研究估計每年全球約有 3億9千萬人受到感染,但其中無症狀感染者佔7成以上,僅有約9千6百萬人出現明顯的臨床症狀。尤其是兒童比較容易以無症狀的感染來呈現,使得防治相當困難。台灣兒童感染登革熱之平均年齡為14歲。青少年感染後常見的症狀包括全身痠痛、皮膚點狀出血、頭痛、噁心、嘔吐等;此外兒童患者皮膚發癢的比率較成人患者多4倍。學齡前兒童的診斷、對兒科醫師而言是一大挑戰,因為患者無法清楚描述身體的不舒服,因此往往在持續不明原因的發燒多日或家中成員被確診登革熱後才被診斷出來。
人類患者在被帶有登革病毒蚊子叮咬後約有4~10天的潛伏期,之後才會出現上述症狀。兒童登革熱患者在發病前三天、常因發燒及食慾不振併發脫水危險,故這個時期家長應協助口服補充足量水分與電解質。容易取得的補充方式包括清湯、豆漿、牛乳、果汁等,其效益都比純粹飲用白開水來的好,也可使用治療腹瀉疾病的口服電解質補充液。這段期間內避免攝取紅色或深咖啡色的食物或飲料,如可樂、火龍果等,以免尿液、糞便或嘔吐物被染色,影響消化道或泌尿道出血的評估。
登革熱在開始發燒後第3~7天進入危險期,此期間約略跨越退燒前後。我們建議在發病第3~7天中仍應適時追蹤血液及生化指標,勿因患者已經退燒而掉以輕心。疑似登革感染兒童若有持續性腹部疼痛、壓痛、嘔吐、不正常出血(如:大量牙齦出血、流鼻血、瘀青持續擴大、血便/黑便、血尿、月經過多等)或嗜睡、躁動不安等危險症狀時,需立即就醫並配合醫師診斷住院治療。
自患者出現發燒症狀起即可在血液中檢測出登革病毒「第一型非結構性蛋白(NS1)抗原」。比起發病後4~5 天才能測到的登革熱病毒抗體,此抗原檢測較為快速。因此, NS1 抗原常作為急性登革感染之快速診斷標的,即俗稱的「NS1登革快篩」。在感染的前兩天,NS1快篩的敏感度較低;所以居住於疫區或曾有疫區旅遊史的兒童出現疑似登革熱的症狀、但發病初期NS1快篩結果為陰性,仍須持續追蹤觀察相關危險症狀,必要時接受進一步評估檢驗,以免錯失防疫及治療時機。
若兒童患者於高燒時有不舒服或曾有熱性痙攣病史,可以間隔4~6小時給予乙醯胺酚(如:普拿疼、安佳熱等)作為退燒藥物。登革熱患者應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胃炎或胃出血的非類固醇發炎抑制劑(如:依普芬)及退燒塞劑等藥物。此外,患者若服用阿斯匹靈類藥物,除了增加出血風險外、甚至可能引更嚴重的「雷氏症候群」,亦應避免。
斑蚊必須在叮咬發病前1日至發病後5日的患者、經過8~12天才具有傳染力,這些斑紋在叮咬其他健康人時、會將含有登革病毒的唾液注入人體造成傳染。登革熱並不會像流感或腸病毒經由飛沫或接觸方式、發生人對人傳染;因此病童不用戴口罩,亦不需要負壓、飛沫或接觸隔離。家長可以透過掛蚊帳等方式,在患者發生症狀後5日內、協助預防患者受到病媒蚊叮咬、以免使病媒蚊獲得傳染能力;生活在疫區的家庭宜加裝紗窗、紗門,家中若出現感染患者時、更要配合衛生單位噴藥滅蚊。平時務必落實住家內外病媒蚊撲滅和孳生源(花瓶、魚缸、儲水容器、易積水廢棄物)之清理。若必須出入疫區時應著長袖、長褲並使用衛生福利部核可之防蚊液、噴灑或塗抹於裸露皮膚;惟需注意兩個月以下的嬰兒不建議使用含有任何成分的防蚊液。
Q:登革熱是一個怎麼樣的疾病呢?
A:登革熱是因蚊子叮咬、感染了登革病毒所引起,通常在夏秋季流行。一般是引起典型登革熱。
Q:為什麼登革熱很可怕呢?
A:從西元1953年起,東南亞國家出現了登革出血熱,主要發生在3~4歲的兒童,比典型登革熱嚴重,並會出現出血性的症狀;如果經由大量溶血之後,產生血壓偏低甚至導致休克的現象,又稱為登革休克症候群。
Q:登革熱是由何種病媒傳染呢?
A:全球登革熱好發地區主要集中在熱帶、亞熱帶等有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分布的國家。自1980年之後,登革熱開始向世界各國蔓延,逐漸成為公共衛生的問題。
Q:既然登革熱是由病媒蚊傳給人類,會不會有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傳染呢?
A:登革病毒並不會由人傳染給人;最主要是被帶有登革病毒的病媒蚊所叮咬後,經由3~8天的潛伏期後開始發病。
Q:典型登革熱的症狀為何呢?
A:在受到帶有登革病毒的病媒蚊叮咬後,經過3~8天的潛伏期 (最長可達14天) 後發病。通常是突發性的高燒,並合併肌肉、骨頭關節的劇痛,眼窩轉動眼球時特別疼痛,又叫做〝斷骨熱〞;有時會伴隨著皮膚出現疹子,先發生於胸前及軀幹,而後擴散至四肢或臉部,會令人感到無比的搔癢和疼痛。
Q:典型登革熱會不會造成出血性登革熱呢?
A:登革病毒有4種病毒型別,第一次感染其中一個型別而發病,稱為典型性登革熱;若再感染到不同型別的登革病毒就可能產生出血性登革熱(感染其中一種型別無法對其他三種型別產生抗體)。出血性登革熱與典型登革熱類似,但會有明顯的出血現象,例如:皮下點狀出血、腸胃道出血等等。當登革出血熱之血漿滲透多量時,病患呈現四肢冰冷、脈搏加快、血壓下降甚至是休克;如果沒有及時就醫治療,登革休克症候群就有高達五成以上的死亡率。要特別注意的是,第一次感染登革病毒第二型就可能會出現出血性登革熱。
Q:該如何防治登革熱呢?
A:傳播登革熱的病媒蚊是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這兩種蚊子都是白天吸血,吸血場所通常在屋內或野外陰暗處,如樹林或竹林內。所以應避免白天被蚊蟲叮咬,加裝紗窗、紗門,並於流行期間,睡覺時掛蚊帳。
Q:如何防治登革熱呢?
A:通常要把容易滋生病媒蚊的場所整理乾淨,例如:水缸、水甕、鐵桶、塑膠桶、水泥槽、廢輪胎、花盆、花瓶及樹洞、排水溝…清理乾淨,不需要的容器必須丟掉,必須盛水的容器,至少每周要倒棄一次,勤加清洗。清洗時必須用刷子將內壁用力刷洗,才能將病媒蚊的卵洗淨。在流行期間盡量少去流行區域旅遊,如果前往東南亞旅遊返國後,發現身體不適,應盡速就醫,交代旅遊行程、提供醫師診治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