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道逆流
Q:什麼是胃食道逆流?和溢奶、吐奶有什麼差別?
A:4個月內的嬰兒因為食道跟賁門的交接處、也就是所謂的下食道括約肌比較鬆弛,所以容易產生溢奶的現象。溢奶通常是5~10c.c、.每餐1~2小口;當量多了一些、約10~20c.c.左右,有可能就是胃食道逆流。吐奶就更大量了,通常喝下去的奶有1/3以上吐出來。所以胃食道逆流大約可說是介於溢奶與吐奶之間的現象。
Q:胃食道逆流會影響體重嗎?會有什麼臨床症狀?
A:胃食道逆流如果偶而發生並不會影響嬰幼兒體重增加,但如果餐餐都出現胃食道逆流、就會出現體重增加不理想的現象。成人的胃食道逆流會有胸口灼熱感,當然嬰幼兒並不會表達這樣的主訴。根據家屬的描述,有時逆流出來的奶會帶點酸味;因為量比較大,所以有時會造成小孩嗆奶或喘鳴聲,厲害時會出現吸入性肺炎、甚而產生食道炎、食道慢性出血及貧血。早產兒有時可能合併呼吸暫停或心跳變慢。此外,胃食道逆流是兒童慢性咳嗽或夜咳的一個重要因素。
Q:胃食道逆流該如何檢驗及診斷?
A:胃食道逆流在診斷上通常會用上消化道攝影、也就是吞食鋇劑在X光下做顯影檢查;但因為胃食道逆流絕大部分都是間歇性的,所以約有3成患童的上消化道攝影是正常的。此外,也可以做胃酸逆流檢查、測量食道上下端的酸鹼值,或進行24小時的連續監測、以了解胃食道逆流發生的次數及時間。上消化道的內視鏡檢查也是一個選擇。
Q:胃食道逆流該如何處置及治療?
A:胃食道逆流通常可做四方面的處置
1.姿勢或體位調整治療:通常建議4、5個月內的嬰兒喝奶後排完氣,建議再直立多抱個10~30分鐘,嬰兒躺下時、將頭頸肩膀墊高20~30度。幼兒躺在床上時,有一些姿勢可以增快胃排空的速度;根據研究,趴睡的胃排空最快、其次是右側躺,平躺與左側躺的胃排空的速度都比較慢。但因為趴睡會有窒息的風險,並增加嬰兒猝死的機會;所以把肩膀跟頭部墊高、並稍微右側躺是最好的方式。寶寶喝完奶後應避免搖晃、激烈哭鬧或其他會增加腹壓的動作(換尿片時動作要輕柔不要壓到肚子)。
2.食物治療:添加了榖類成分的母奶或配方奶可以改變濃稠度、增加胃排空的速度並減少胃食道逆流的現象。目前建議在4個月以上的嬰兒可以開始添加副食品;所以在每次喝奶時添加米精、米粉等穀類成分的話,的確可以減少胃食道逆流的嚴重度。目前市面上也有添加麥芽糊精的配方奶,似乎可解少溢奶或胃食道逆流的嚴重度
3.藥物治療:通常藥物治療的目標以增加食道蠕動、提升下食道括約肌的壓力及抑制胃酸的藥物,所以Metoclopramide(primperan)或Domperidone(motilium)都有一定的效果。使用上Domperidone比較安全,因為Metoclopramide有時會有錐體外症候群(EPS)的副作用。通常使用這類促進腸胃蠕動的藥物,並加上抑制胃酸的藥物都可以達到不錯的效果。
4.手術治療:當姿勢調整、穀類添加及藥物治療效果都不理想時,則可以考慮外科手術來改善下食道括約肌的壓力。根據統計大約有1~2成的患童需要外科治療。
吐奶
Q:如何區分吐奶和溢奶呢?
A:簡單區分就是吐奶的量比溢奶的量來的多,當然有時溢奶量是屬於大量溢奶,會帶點小拋物線的噴射,或甚至從鼻孔溢出來;但只要在十cc左右,仍然是溢奶現象。通常吐奶都會在30cc以上或整餐的1/3以上。
Q:吐奶的小寶貝一定是生病了嗎?
A:吐奶的原因有很多種。其實大部分的吐奶,都與不恰當的餵食過程有很大的關係,譬如:餵奶時小寶貝愛喝不喝、半夢半醒沒有很清醒,餵完後沒有完全排氣;或是選擇了錯誤的奶嘴孔洞,或是奶嘴頭經過度反覆消毒已經變質,在吸食過程中產生塌陷,導致吸吮不易而吞入大量空氣,如此等等都可能造成吐奶現象。所以很多吐奶現象並不是真的生病了,而是不恰當的餵食所造成的。
Q:什麼樣的吐奶要懷疑構造上或功能上出狀況呢?
A:筆者建議以一天2次的吐奶來做觀察的標準;當然一天吐一次有時是不可避免的,就像前面提起的餵食過程不恰當。但如果一天吐≧2次以上,我們就要懷疑小寶貝可能有腸胃炎或是有腸胃道阻塞;如果嘔吐物偏綠色的話,要懷疑是消化道阻塞的現象;如果每餐幾乎都有噴射狀的嘔吐,要懷疑是否有幽門狹窄;當然如果嘔吐物裡面帶血的話,要更小心了,有可能是腸胃道出血、牛奶蛋白過敏或是吞入母血。
Q:嬰幼兒吐奶在何種情況下必須立即就醫呢?
A:如果嘔吐現象合併小寶貝精神活力變差、食慾變差、甚至發燒現象,原則上都建議立即就醫,甚至要轉診到大醫院。
Q:何種情況的吐奶要懷疑幽門狹窄呢?
A:幽門狹窄通常好發於第一胎的男性嬰兒,原因是因為幽門的肌肉層太過肥厚,或幽門的通道太過狹窄、狹長(肌肉層厚度大於4毫米、長度超過20毫米);通常會出現反覆或持續性的嘔吐,吐完後更顯飢餓,飢餓之後又要立刻喝奶,導致頻繁進食與反覆吐奶的惡性循環。幽門狹窄的患者體重增加會明顯不足,再加上反覆吐奶及頻繁進食的現象,就要高度懷疑肥厚型幽門狹窄了。
腹瀉
Q:腹瀉的明確定義是什麼呢?
A:新生兒往往大便次數多,大便呈現稀水狀,所以往往被誤以為腹瀉;如果大便次數多,而且每次大便也是多量才可能是腹瀉。絕大多數的新生兒都是所謂的不成型便,儘管一天次數多,可是其中只有2~3次量比較多,其他大部分都是少量的便便渣,這是正常的現象而非腹瀉。
Q:腹瀉可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A:腹瀉的原因有很多種,包括比較常見的乳糖不耐症、或是牛奶蛋白過敏;一些病毒性或細菌性腸胃炎或是單純因為配方奶濃度泡錯,進而導致消化不良產生腹瀉現象。
Q:什麼是急性腹瀉和慢性腹瀉呢?
A:通常急性腹瀉是指兩週以內,兩週以上叫做慢性腹瀉;至於急性腹瀉和慢性腹瀉就有各種不同層次的原因了。
Q:急性腹瀉大多是什麼原因呢?
A:急性腹瀉常見的原因為感染型腹瀉,譬如病毒性腸胃炎,如輪狀病毒、諾羅病毒、腺病毒、星狀病毒等等。另外細菌性腸胃炎也不少見,譬如沙門氏菌腸胃炎、痢疾桿菌性腸胃炎、彎曲桿菌型腸胃炎…
Q:慢性腹瀉的可能原因是什麼呢?
A:慢性腹瀉可能是源自一些影響比較久遠的因素,譬如牛奶蛋白過敏、乳糖不耐受症、大腸急躁症;有時是一些暫時性的原因,譬如:某些藥物(常見是抗生素引起的);偶爾可見是荷爾蒙因素或短腸症後群引起的。
Q:腹瀉的重要處置是什麼呢?
A:最重要的處置與治療就是避免脫水、避免生命跡象不穩,可以選擇適當食物繼續餵食,或口服電解質液。所謂脫水現象可能有小便變少、眼淚變少、皮膚彈性變差或前囟門凹陷…;而生命跡象不穩就是指小寶貝精神倦怠、活力變差、甚至昏睡。這時候就要立即就醫了。
便祕
Q:便祕的標準定義為何?
A:便祕的標準定義就是次數變少、性狀變硬,其中以性狀變硬比次數變少還要來的重要,譬如喝母奶的小寶貝會好幾天才排一次便,但是大便仍然呈現稀水狀,這是標準現象不能認定為便秘。
Q:新生兒寶寶常見的便秘因素如何呢?
A:新生兒寶寶由於單純的只喝母奶或配方奶,所以便秘往往跟配方奶有直接關係。筆者建議喝配方奶的小寶貝,在72小時內還是要至少要排一次便;如果超過72小時仍然沒有排便,或大便呈現顆粒硬便,就恐怕要換奶粉了。嬰幼兒的便秘也常跟副食品的添加有關係;含鐵質較高的副食品,例如米麥精,往往容易造成嬰幼兒便秘。有些罕見的因素,譬如先天性巨大結腸症,往往是直腸或結腸的肌肉層缺乏神經節,導致大便累積到一個程度,但卻沒有刺激肛門括約肌收縮的反應,也會造成便秘現象。
Q:幼兒的便秘原因為何呢?
A:幼兒便秘的原因就更多種了,包括偏重高蛋白、低殘渣的食物、缺乏碳水化合物及纖維,加上水分攝取不足或飲食量太少;另外有些家族因素,如果爸爸媽媽容易便秘,寶寶或許也會有便秘的傾向;還有一些心理因素,譬如有些小朋友排斥排便,或是貪玩導致在有便意的時候不去解大便,使得大便停留在結腸裡太久,水分被結腸徹底吸收掉而導致便秘。
Q:如何改善便秘呢?
A:多攝取水分或高纖維質的食物。有些嬰幼兒不喜歡喝白開水,可以給予稀釋的蔬菜汁或稀釋果汁;要選擇添加膳食纖維的奶粉。對於2~3歲以上的小朋友,要訓練每天排便的習慣。
胃腸道出血
Q:胃腸道出血可以有哪些原因呢?
A:胃腸道出血因各個年齡層往往有不同的原因。
Q:如果一個新生兒寶寶有腸胃道出血的現象,包括吐出血液或是大便中帶血,這可能是什麼原因呢?
A:有可能是吞入母血、壓力性潰瘍、牛奶蛋白過敏或乳醣不耐受症。
Q:如果嬰兒期腸胃道出血要考慮何種原因呢?
A:嬰兒期腸胃道出血則要考慮急性消化性潰瘍、腸扭轉壞死、新生兒壞死性腸炎、梅克爾氏憩室、腸套疊、肛裂…
Q:幼兒期腸胃道出血要考慮那些原因呢?
A:幼兒期腸胃道出血有可能是食道靜脈瘤、消化性潰瘍、梅克爾氏憩室、大腸息肉、肛裂、潰瘍性腸炎或克隆氏病…
Q:如果發燒合併腸胃道出血要考慮那些原因呢?
A:這可能就是細菌性腸胃炎或是厲害的病毒性腸胃炎,這個在各年齡層均可能發生,常常合併有血便及黏液便。
Q:嬰幼兒腸胃道出血要做何種處置呢?
A:就嬰幼兒腸胃道出血而言,因年齡層不同而要考慮不同原因,所以確定病因是最重要的;有時候需要憑藉上下消化道的內視鏡或顯影劑照影檢查、腹部超音波檢查等等….。但是許多輕度腸胃道出血的嬰幼兒雖然做了許多檢查,仍然不容易發現真正的原因。
腸套疊
Q:什麼是腸套疊呢?
A:腸套疊是指一段腸道套入另一段腸道的一種症狀,形成像直筒性望遠鏡收納時一般的折疊狀。
Q:腸套疊多發生在什麼年齡層及性別呢?
A:腸套疊通常發生於健康狀況良好的嬰兒,好發於3個月大到5、6歲之間的兒童;8成發生在2歲之前,男性的發生比例比女性高(1.5~4:1)
Q:腸套疊的發生率及季節為何?
A:腸套疊好發季節為春天及秋天,發生率介於1.5/1000~10/1000之間。
Q:腸套疊的原因為何呢?
A:腸套疊目前發生的原因尚未十分清楚,但有一些情況被認為容易導致產生導引點而引發腸套疊。這些情況包括急性腸炎、上呼吸道感染、引起末端迴腸淋巴之增生(有時跟腺病毒有關聯),少數因梅克爾憩室、息肉、局部淋巴瘤、血管瘤、某些腹腔手術之後。
Q:哪些部位比較容易發生腸套疊呢?
A:任何部分的腸道都有可能會發生腸套疊,但是以迴腸與結腸交會處是最容易發生腸套疊的位置;絕大部分的腸套疊是近端的腸道套入遠端的腸道,這跟腸道的蠕動有關係。
Q:腸套疊的臨床症狀為何?
A:腸套疊最主要有3大症狀:腹痛、嘔吐及解血便。腸套疊的腹痛呈現戲劇性的表現,患童會每隔10~20分鐘就出現劇痛;劇痛時兩腳彎曲到腹部,但不痛時就可正常活動。腸套疊初期以戲劇性的腹部疼痛為表現,接下來就會出現嘔吐及解血便的情況;嘔吐可呈現膽汁或沒有膽汁的嘔吐物,大約在腸套疊開始後的幾個小時,6成的病例會解出草莓果醬顏色的大便(不是所有腸套疊的患童都可出現草莓醬大便)。
Q:該如何診斷腸套疊呢?
A:在幫小朋友做腹部理學檢查時約7成可摸到類似香腸之硬塊(多在右上腹),而且在腹痛時更加明顯;在做肛診時可見手套上沾有血性黏液便。若臨床症狀及身體檢查懷疑腸套疊時,就可安排腹部超音波的檢查。腹部超音波的準確率高達9成以上;除了腹部超音波的檢查外,下消化道的攝影也是檢查的利器。腸套疊在腹部超音波下呈現靶子樣的圖形,腸套疊尾端則呈現甜甜圈式圖形。一旦病童呈現虛脫、休克、腹部有劇烈壓痛或腹肌僵直的現象,只恐怕腸道已壞死或破裂而產生腹膜炎的現象。
Q:腸套疊該如何治療呢?
A:腸套疊的治療可分為內科療法及外科療法。內科療法是以鋇劑或生理食鹽水灌腸,可在腸套疊症狀發生48小時內、約7~9成可以灌通。但若腸子套住已超過48小時,使用生理食鹽水或鋇劑灌腸的成功率約只有5成;此時灌腸也會導致2%左右的腸穿孔。如果患童出現休克、腹膜炎或腸穿孔疑似症狀時,就必須立刻接受外科手術治療。
Q:腸套疊的預後如何呢?
A:腸套疊若在24小時內及早治療,預後十分良好;通常在灌通復位後、1天左右的禁食就可以恢復正常飲食。使用鋇劑或生理食鹽水灌通復位後的復發率約1成,手術復位的復發率則更少。
輪狀病毒腸胃炎
Q:輪狀病毒腸胃炎是流行在什麼季節呢?是怎麼樣的一種腸胃炎呢?
A:通常輪狀病毒腸胃炎流行在秋冬及冬春交際、每年10月下旬到隔年的2月中下旬,因接觸到輪狀病毒導致輪狀病毒在腸胃道繁殖而致病。
Q:輪狀病毒腸胃炎的過程及嚴重度如何呢?
A:通常會發燒嘔吐2天左右,劇烈的腹瀉約3~9天、每天高達5~20次,所以很容易導致脫水現象,需要到大醫院診打點滴。建議可以接種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已接種疫苗者一旦感染了輪狀病毒腸胃炎,其病程可以大幅度減輕而減少住院打點滴的機會。
Q:輪狀病毒腸胃炎發病在哪個年齡層呢?
A:輪狀病毒性腸胃炎通常發生在1~5歲的孩童。
Q:為何輪狀病毒腸胃炎的疾病過程來的又急又快呢?
A:輪狀病毒具有很強的抗熱性,一般的清潔劑與消毒劑也無法完全消除輪狀病毒。只要極少數的輪狀病毒在體內就會造成大量的繁殖,並產生嚴重的症狀。
Q:輪狀病毒腸胃炎的腹瀉會有什麼特色呢?
A:輪狀病毒在經過兩天的發燒嘔吐之後開始進入腹瀉的階段,一天可以拉5~20次左右。大便會有明顯的酸臭味,以水瀉為主,稍厲害的可以看到黏液或血絲便。因為大便偏酸,所以很容易造成小寶貝肛門口附近的肌膚刺激,產生厲害的尿布疹。
Q:如何照顧輪狀病毒腸胃炎的小寶貝呢?
A:當輪狀病毒侵犯3歲以下的嬰幼兒時,被感染者可能因為厲害腸胃炎引發脫水、或電解質不平衡而導致抽搐甚至昏迷;所以在照顧小病患時最重要的是電解質與水分的補充,建議可以口服補充電解質液。萬一連喝電解質液都會強烈嘔吐或是病患食慾極差,導致小便減少、皮膚變的很乾燥沒有彈性,哭泣時眼淚少、精神變的很差,甚至嬰幼兒前囟門有凹陷現象,這些都表示已有脫水現象應該立即到大型醫院去求診。
Q:厲害的輪狀病毒性腸胃炎會如何危害孩童呢?
A:在第三世界國家,輪狀病毒性腸胃炎每年可奪走數十萬個孩童的性命;也偶爾可以見到因輪狀病毒感染引起腦膜炎或腦炎,通常會進入極度昏睡、意識不清、幸好通常幾天就會恢復,也不太容易留下嚴重的後遺症。
Q:輪狀病毒目前有任何防護措施嗎?
A:最重要的預防感染方式是在流行季節少進出密閉空間的公共場所;即使到戶外性的公共場所,應避免接觸到小朋友的遊樂設施,譬如:鞦韆、蹺蹺板、溜滑梯。目前已經有輪狀病毒疫苗,可以提供某種程度的保護作用。
Q:如果我的小寶貝已經接種了輪狀病毒疫苗,是不是就不會感染輪狀病毒呢?
A:輪狀病毒疫苗是一種修飾型疫苗,它可減輕症狀而非避免感染。譬如兩天的發燒嘔吐過程可能會縮短為半天,一星期的腹瀉會縮短為2~4天,一天近二十次的拉肚子,會減少為一天只有4~5次;所以可以大幅度減輕病程,減少住院率約90%,效果約可撐5~10年。
諾羅病毒性腸胃炎
Q:我的小朋友發燒拉肚子,是否就是輪狀病毒所引起的呢?
A:除了秋冬、冬春交際流行的輪狀病毒以外,很多病毒都會引起腸胃炎,其中包括常在媒體上曝光的諾羅病毒性腸胃炎。
Q:諾羅病毒流行在什麼季節呢?
A:諾羅病毒性腸胃炎可以發生在一年中的每一個月份,但是主要還是在冬季。
Q:諾羅病毒會侵犯什麼年齡層的小寶貝呢?
A:諾羅病毒可以侵犯所有年齡層,但是以年輕成人為主。傳染力極強,所以通常整個家庭都會受到感染;有時候外出旅行住飯店時,也常因為飲用到不潔的水或食物而感染諾羅病毒。
Q:諾羅病毒腸胃炎與輪狀病毒腸胃炎有何種不同呢?
A:諾羅病毒腸胃炎比輪狀病毒腸胃炎來的輕微,通常發病期只有2~3天。發燒大約半天到一天,嘔吐1~2天,接下來會有一些腹瀉的狀況。通常腹瀉狀況輕微,1~2天就熬過去了;所以諾羅病毒腸胃炎也會引發脫水,所以諾羅病毒腸胃炎也會引發脫水,但是程度上通常會比輪狀病毒腸胃炎輕微。
沙門氏菌腸胃炎
Q:什麼是沙門氏菌呢?
A:沙門氏菌是一種格蘭氏陰性桿菌,通常存在於家禽、家畜及爬蟲類 (烏龜、蜥蜴) 的糞便或分泌物。我們如果接觸到雞蛋,或接觸到被汙染的食物或飲用水,就可能會被感染。
Q:沙門氏菌會引發何種症狀呢?
A:沙門氏菌是引發急性腸胃炎,它的潛伏期比較短,通常在接觸到汙染的食物6~8個小時後發作。
Q:沙門氏菌腸胃炎是一個什麼樣的過程呢?
A:感染初期症狀會以噁心嘔吐及腹部絞痛為主,很快地就進入腹瀉的階段;在大量水便後出現帶有黏液或具有血絲的腹瀉。也會合併頭痛、發燒、肌肉痠痛等症狀,一般在2~7天內緩解。
Q:沙門氏菌也會很容易引起脫水現象嗎?
A:因為沙門氏菌會造成患童厲害腹絞痛,食慾變差,所以很容易造成脫水現象。如果小寶貝有活力變差、眼淚減少、尿液減少、皮膚彈性變差、或前囟門凹陷,就必須立刻往大醫院求診。
Q:沙門氏菌除了造成腸胃炎的症狀,還有其他什麼症狀呢?
A:沙門氏菌最常見的還是引起腸胃炎症狀。但是有時候沙門氏菌會潛藏到血液或造成厲害的局部感染,形成菌血症、骨髓炎、關節炎甚至腦膜炎。
Q:如果沙門氏菌形成菌血症或厲害的局部感染,會有什麼後遺症呢?
A:沙門氏菌的骨髓炎或菌血症比較麻煩,需要使用一段時間的抗生素;如果是沙門氏菌的腦膜炎,會造成腦神經的損傷而產生智障、聽力受損、癲癇等嚴重的後遺症。
Q:沙門氏菌感染一定要用抗生素嗎?
A:如果沒有嚴重併發症或菌血症感染的話,通常不需要給予抗生素治療;但是出生不滿3個月的嬰兒、罹患惡性腫瘤者、免疫功能不全者或接受免疫抑制劑、嚴重性結腸炎 (大量血便、疑似腸穿孔腹膜炎) 等高危險群病患,則需小心使用抗生素。
Q:沙門氏菌腸胃炎的預後如何呢?
A:大部分感染沙門氏菌的幼童,以急性腸胃炎來表現,在1~2週內康復;除了少數的病人會因為嚴重的併發症產生敗血症、腦膜炎或腸阻塞的狀況。所以絕大部份預後都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