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笑
Q:寶寶一出生就會笑嗎?
A:出生一周後的新生兒就有嘴角上揚的表情;這種表情通常出現在寶寶的淺睡期,主要是源自於腦部訊號引起的肌肉動作,一般民間認為是〝床母〞的戲弄,而不具有情緒或語言溝通的意義。
Q:2個月大的寶寶的笑是有意義的嗎?
A:2個月大的寶寶開始有社交性的微笑(有的寶寶在滿月後就出現社交性微笑)。這年齡的寶寶已產生追視反應,能夠集中視覺焦點,可以與人產生互動、彼此回應對方的笑容。所謂社交性的微笑,就是不論熟人或陌生人逗他,寶寶都可以產生微笑。
Q:4個月大的寶寶的笑發展到什麼程度?
A:4個月大的寶寶對熟悉的事物會產生主動的微笑,有時也會大聲的咯咯笑。這年齡的寶寶逐漸會區分熟人與陌生人,對熟人有微笑的反應,對陌生人則不笑,而且產生懼怕的反應。視力的發展及對人臉的認知可幫助四個月大的寶寶建立最初的人際關係。
Q:為什麼寶寶的笑很重要?
A:笑是寶寶健康的保障。寶寶常笑有益身心健康,能刺激呼吸系統和血液循環,也可以緩解緊張情緒,增強免疫系統的功能;多笑的寶寶體格通常比較強健。寶寶在笑的時候,除了可以運動面部表情的肌肉,胸肌、腹肌也都參與共振,可以達到多種器官鍛鍊及按摩作用。愛笑的寶寶長大後大多性格開朗,有樂觀穩定的情緒、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及較強的好奇心及探索力。
Q:要怎麼讓寶寶常笑呢?
A:1.用笑來回應寶寶的微笑:主要照顧者一定要常常對著寶寶微笑或笑出聲音。當抱著寶寶餵奶時,盡量讓他看到你的臉,並多展露出愉快有趣的表情,並用溫暖關愛的語言跟他說話。
2.可以經常唱歌或念些有趣的詩詞給寶寶聽、可以和寶寶一起照鏡子並誇張的模仿寶寶的動作及聲音、可以做些滑稽有趣的動作來逗他。
Q:逗寶寶發笑時要注意哪些事項?
A:寶寶進食時被逗發笑容易導致食物進入氣管,而產生嗆、咳、窒息。睡覺前過度的逗寶寶笑,會導致寶寶失眠或半夜啼哭。
樂觀的寶寶
Q:所有的寶寶都是樂觀的嗎?
A:每個寶寶各有其不同的氣質與個性,有的比較外向、有的比較內向,有的比較主動、有的比較被動。如果盡可能的讓寶寶有正面的情緒,對於學習及社會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
Q:樂觀的寶寶有什麼優點?
A:樂觀的寶寶對於快速變遷的社會及現代複雜的人情世故較有足夠的抵禦力、適應力、自制力及自信,對於日後的人際交往能力比較強,也更樂於探索。
Q:父母親的個性及教養態度是否會影響孩童的樂觀傾向呢?
A:父母親對於事件的處理及正向、負面的看法,的確會影響嬰幼兒的態度。所以為人父母在面對問題時,應該盡量以開朗樂觀的態度來面對;寶寶在耳濡目染下,也會以開朗樂觀的態度來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被強化,也有助於社會人際關係的發展。
幼兒教養的目標
Q:幼兒教養的目標為何呢?
A:幼兒教養的目標著重於:1.負責任並合群、2.有勇氣、3.快樂並能享受生活、4.尊重他人的感覺及財物、5.有禮貌並大方、6.誠實、7.愛家庭、家人及自己、8.與他人和睦相處、9.自信、10.會在困難中尋找機會。
Q:幼兒教養的目標以什麼最重要呢?
A:幼兒教養的目標以負責任為最重點;自我負責任是承擔社會責任的起點。
無效的紀律教養
Q:什麼是無效的紀律教養?
A:無效的紀律教養包含過度的物質獎賞和使兒童產生怨恨心的懲罰。
Q:什麼是無效的獎賞?
A:過度的物質獎賞會讓兒童認為他們的合作行為理所當然的應該得到報酬。可以打動2歲兒童的東西不見得會打動5歲兒童的心。
Q:為何處罰是無效的紀律教養?
A:如果一種處罰會讓兒童產生怨恨、打擊兒童的自尊心,這種處罰就是無效的紀律教養。處罰讓兒童的合理行為是建立在害怕的基礎上,但讓兒童產生怨恨或毀損自尊心的處罰卻會導致反抗。
Q:既然獎賞與處罰不一定是有效的紀律教養,那日常生活中運用的獎勵與處罰該注意什麼呢?
A:兒童的獎勵應該是以口頭的鼓勵為主,而不是物質的,並對正確的行為可產生正增強。處罰應施以適當的隔離與剝奪,盡量不要用威脅、責罵、過度反應、貶斥及體罰的方式。
有效的幼兒教養
Q:哪些方式是有效的幼兒教養?
A:有效的幼兒教養包括分散兒童的注意、適切的忽視兒童的不良行為、適切的安排環境並控制情境的發展、讓兒童有所選擇並自我負責所選擇的後果。
Q:什麼是分散兒童的注意?
A:分散兒童的注意最重要的就是以行動來代替語言,轉移兒童的注意力,以避免製造更多言語上的衝突、刺激或親子間的情緒失控狀況。
Q:為何忽視兒童的不良行為,可以是一種有效的教養方式呢?
A:對於兒童某些行為不予理會,也許是阻止這個行為最有效的方式;但是千萬要記得,我們忽視的是行為本身而不是兒童,而且對於會產生危險的行為絕不可忽視(譬如:開瓦斯爐玩火)。
Q:如何安排適當的環境與情境,來行使有效的幼兒教養?
A:可以教導幼兒:”我的”和”你的”的差別。在你的孩子開始懂得尊重你的東西時,你可以逐漸的多擺些你的物品在家中四處,並安排各種環境,讓兒童可在環境中自由探索各種事物,而不逾越界線。
Q:什麼是讓兒童有所選擇並自我負責的教養方式呢?
A:當一件事物沒有明顯的對與錯的時候,讓他們自行判斷並決定,一方面可以滿足兒童的期望,又能維持你的秩序。當兒童有所選擇而產生結果時,父母親可以用堅定的意志及友善的關懷、強調互相尊重的態度,讓兒童的抉擇算數。
Q:使用合理的後果來產生責任感有何原則?
A:父母親必須用慎重且明確的態度把條件說清楚,並尊重兒童的選擇。當然有時候兒童會故意做不正確的選擇,來試探父母親的話算不算數;所以施行合理的後果以自我負責必須簡單清楚、少說廢話,把條件說清楚。如果該事件沒有選擇餘地時,需事先說明清楚,並強制規範;因為在沒選擇餘地時仍給予選擇機會,只會橫生枝節並產生危險,譬如:玩弄瓦斯爐。不管如何,父母親在兒童選擇後並產生後果後、父母親應避免以各種方式表達惡意,因為會給孩子先入為主、一定會被處罰的既定印象;父母親要保持冷靜,溫和並肯定的告訴孩子,如果選擇的結果是錯誤的,下次應該要勇敢的改進。
Q:什麼情況下應該以暫停來隔離兒童呢?
A:暫停也是一種有效的幼兒教養方式、往往是在情況最糟時所拿出來的方法;譬如孩子老是大發脾氣並打擾到你的活動,或是幼兒或學齡前兒童的暴力行為。當無法阻止兒童的行為時,父母親可以選擇離開情境現場,讓孩子冷靜,這也是一種暫停的手段。
訓練孩子的心
Q:為什麼要訓練孩子的心?傳統的獎懲方法對孩子的行為又有何影響呢?
A:傳統的父母依賴物質的獎勵、懲罰來控制小孩。以物質方式來獎勵往往讓兒童對於好的行為期望得到報酬;兒童犯錯而受到懲罰時,他們對父母親的反應感到害怕、憤怒、甚至反抗。所以訓練孩子的心才是根本之道。
Q:訓練孩子的心應該以何者為基礎呢?
A:訓練孩子的心是以民主式的教養作為基礎;所謂民主化的教養,並非是縱容式的民主。縱容式的教養,對孩子的行為毫不加以限制,給予孩子過度的自由、而沒有給予任何責任;被放縱的孩子成長後在社會上與人難以相處、互動不良。
Q:所謂民主式教養要如何與縱容式的民主做區分呢?
A:民主式的教養方式最主要強調讓兒童在有所限制中做自己的選擇,進而培養他們負責任的態度。從嬰兒期到小學初期,孩童必須知道其界限在哪裡;他們需要成人幫他們成立界限,並且在他們超越界限時,被提醒並追究違規的後果。所以民主式的教養允許兒童在一定的界限內擁有自由;在此氛圍下,孩子可體會他們所做的選擇是算數的,而且是該負責的。總而言之,民主式的教養意味著有計畫的、有界限的民主,而非縱容式的、毫無界限的。
Q:訓練孩子的心與民主式的教養有何關係呢?
A:訓練孩子的心主要是讓孩子學會道德的行為,並進而學會道德的思想;在孩子了解背後的道德意義之前,父母就要堅持導正孩子的行為。這樣由外而內、由行為到思想,讓孩子在行為的訓練後逐漸對自己的心產生矯正。孩子在跟父母親磨合之後,就可以了解行為的界限在哪裡,父母親才可以選擇民主式的教養方式來達到良好的教養效果。
Q:如何訓練孩子的心?
A:訓練孩子的心要訂立一定的道德標準,當孩子達到一個高的要求,父母親應該以肯定及鼓勵,而非一味的以物質來獎勵。通常孩子訂立的標準越高,被肯定的感覺也會更良好。
Q:訓練孩子的心最終目的為何?
A:心是所有生命和行為的中心,訓練孩子的心的最終目標就是幫孩子可以自我控制。自我控制和自我負責是一體兩面、互為表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