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的教養理論
Q:為何這些年來各種形式的教養理論推陳出新?
A:因應社會快速變遷開放、資訊日新月異、兒童自主權提升,所產生新的教養理論及方式,儼然跟以前傳統的教養理論有很大的差異;強調啟發、讓孩子喜歡閱讀、期望孩子有更好的情緒管理、並能適應快速變遷的社會,所以產生很多新的教養理論。
Q:新的教養理論一定適用於每個家庭嗎?
A:每種新的教養理論都有其嚴密的理論基礎,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常常出現必須二選一的情況,譬如:有求必應、充分滿足的教養方式與傳統的規範壓抑的教養方式,這之間是有極大差異性的。教養方式應該要以每個家庭成員的互動,並根據孩子的氣質來做調整;所以教養方式是一種具有常識性、必須充分融入家庭生活,一旦感覺不對就要有所調整。
Q:父母親該如何面對新的教養理論?
A:面對新的教養理論,父母親不宜將本身具有的知識與責任感排除在外、捨本逐末,應孕育出屬於自家的教養文化。隨著孩子們日益長大,他們會擁有自己的意見,所以父母有所迷惑是理所當然的,最重要的是正視迷惑的勇氣與決心。若企圖以簡易的教養方式,來快速解決或加以逃避,則父母親的角色不易成長,問題也不會得到充分的解決。
愛的教育VS.嚴格的教育
Q:父母親應該選擇愛的教育或是嚴格的教育呢?
A:孩子在年齡小的時候,是憑著感覺和感情來接受外界的事物;當大人將嬰兒抱在手上,用一種充滿感情和真摯的口吻對他說話時,他也會以相同的情感來回應你。父母不應該一開始就以教會孩子知識為出發點,而是以傳達人類化情感的教養為起點;所以在孩子的早期,愛的教育應比嚴格的教育來得重要。
Q:嚴格的教育該在孩童多大時適時的介入呢?
A:在愛的教育的框架下、孩子接近周歲時,就可以開始給予一些簡單的規定;規矩少但是嚴明,譬如:入睡前將玩具收好、開冰箱拿東西吃要問過爸爸媽媽的意見,規矩不用多,但是應該要嚴格執行。這就是在愛的教育的框架下,逐步實施嚴格但不苛求的教養。
Q:所以愛的教育重要還是嚴格的教育重要?
A:父母親要發自內心的疼愛,孩子就會感受到愛。在寵愛他的時候,要做到讓孩子很明確的感覺到自己是被愛的;在責罵他的時候,也要讓他清楚的知道自己做錯事了。所以如果在愛的教育下,即使施行嚴格的規矩,孩子會知道這樣子是為了他好,是為了他成長後、面對社會能有足夠的適應力。如果一開始父母親就壓抑自己的感情,用嚴格的態度、絕對的理智來教養孩童,將會在教養上出現極大的漏洞。
頂嘴
Q:孩子可以頂嘴嗎?
A:頂嘴可表現孩子的獨立性、自主性,但有時會出現尖銳批判、唱反調;雖然有時會造成親子關係的對立及緊張,但仍不失為一種自由交談、民主發言的法則。
Q:面對孩子的頂嘴,父母親該如何處理?
A:為了瞭解孩子的內心在想什麼、給予適切的指導,頂嘴未必是件壞事;如果孩子的意見也不錯,不妨對他們說:「如果你喜歡的話,就照你的意思做」。父母可給予孩子們選擇的權利。
Q:如果無法認同孩子頂嘴的內容時,該如何處理?
A:父母無法認同孩子的意見時,請別客氣的說出大人的想法;父母的態度語氣要從容、主張要明確、立場要堅定。父母親不宜帶著敵意或厭惡的表情,更不要因為說不過孩子而企圖逃避,也不要因為激動而模糊了道理的焦點。因為孩子期待的不是堅不可摧的論戰,而是父母親的觀點和情緒。
Q:所以父母親面對孩子的頂嘴,最正確的態度為何?
A:只要將父母親的誠意挹注在裡面,以孩子頂嘴內容作為材料,來了解小孩子的意見,給予回應、支持或協助,讓他建立人際關係的基本觀念與態度。
孩子的功課及成績單
Q:父母親盡量不過問孩子的功課是正確的嗎?
A:父母教導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不必有所顧忌;老師對於家庭作業當然有責任,而多數的老師是事先規劃好了再派家庭作業。孩子會因為父母對於學校功課的態度,而對於學習產生興趣或失去興趣;所以父母親過問小孩子的功課,應以讓孩子對學習抱持好感作為出發點。父母親當然是應該過問孩子的功課,但不要恣意批判老師規定的功課。
Q:有的父母親會請老師多出一些功課或少出一些功課,這種方式有無爭議之處?
A:如果老師多出了一些功課,導致孩子無法完成,老師看到結果之後,會自行調整方法,父母大可不必在孩子前面指出老師的錯誤。至於父母擔心學校功課太少、導致小孩子學習成績不佳,而希望老師多出一些功課;這樣子的要求是荒謬的,因為教育的目的是在於促進孩子學習的興趣,而不是以孩子的成績作為終極的考量。
Q:父母親對孩子的成績單應該關心到什麼程度?
A: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學會自我克制、自我判斷及自我指導能力的養成。需要父母親隨時監督成績單的孩子,有可能是極度缺乏自主性的類型,或是具有特殊傾向、導致父母親的視線不能稍微離開的危險類型;當然對於那些高度依賴父母或老師的小孩,跟他強調「你要對自己的成績單負責」,可能是操之過急的。如果孩子到了國高中之後,已經具有獨立意識,這時候孩子應該要為自己的成績來負責。當孩子成長到可以為自己成績負責的年齡時,如果父母親一昧的要求成績,將會產生極大的衝突、導致親子關係的惡化。這時候應該把成績單的責任交給老師承擔,父母親只要多跟老師溝通;父母應該是冷靜的觀察自己的孩子,學習是否仍然保持一定的興趣,是否已經盡力了。
其他
Q:成人可以隨心所欲做的事,卻不讓孩子做,是否不近人情?
A:對成人而言的方便生活,絕大多數不會是有利於孩子成長的方便生活;如果父母親因為“成人可以隨心所欲做的事卻不讓孩子這麼做”而讓感到困惑,這其實只是一種無謂的同情。父母親應該肩負起為人父母應盡的責任;在實際狀況中,當父母親經過思考判斷後,結論是必須拒絕孩子時,應該要果斷而自信的告訴自己,不能用“好像不近人情”的理由來縱容孩子。孩子見到父母親堅定的態度後,自然而然就能了解父母的用心而比較容易讓步。
Q:對待家裡的任何一個子女,應該要公平嗎?
A:對待子女要公平、不可偏心,這是為人父母的基本常識;父母親要經常坦誠地審視自己的內心是否公平。重要的是,與其只是求形式上的公平,倒不如在心理上去滿足孩子個別的需求;一旦父母如果拘泥於表面的公平,往往容易忽略掉孩子埋在心底的聲音。
Q:一笑置之也是一種管教法嗎?
A:如果孩子的行為並沒有惡劣到非讓大人扯著嗓門大聲責罵的地步,或者不是需要公開說教的嚴重問題,有時候一笑置之也是一種管教方式。要注意的是,父母親的笑和事不關己的外人的笑是不一樣的;父母親的笑是溫暖帶有包容性的,而不是冷漠、無法同理心的笑。孩子的銳氣可能因此受挫,並表現出羞愧懊惱的感覺,不過這也是孩子必須經歷的情緒。當然有些情況是無論如何也不可以笑的,譬如:孩子花很大的心力完成的作品或成績,以及與生俱來的容貌,就絕對不可以隨便取笑他們。原則上,一笑置之可以達到管教效果的,應局限在那些以嚴肅態度來處理、反而會讓問題變得更複雜、同時又找不出更合適方法的情況。
Q:父母親吵架有必要隱瞞孩子嗎?
A:多數父母親吵架不想讓孩子知道,其實關鍵並不在於吵架本身,而是不願意讓孩子知道父母親的弱點,以至於不惜藉由隱瞞來美化父母親的形象。所以當孩子知道父母親吵架時,大可坦然的對他說:「你好厲害,被你說對了,昨天晚上爸爸跟媽媽吵架了」。最重要的是,父母不要對孩子講出情緒化的言語、批判另一方的不對,諸如:「我懶得管你爸的事了,隨便他去了」,或者「你要站在媽媽這邊,不要和爸爸和好」。藉由家庭問題一項項的被解決,父母親會累積智慧,家人才能共同往前邁進;孩子則會長期注視著父母親努力的身影,而學習到自己的人生經驗。
Q:坊間有一些類似(泛)智力測驗的東西,號稱可以了解孩子的智商、個性、性向並預測(建議)孩子未來的職業,這是對的嗎?
A:智力測驗通常只能狹義的量化孩子的智能。廣義的智能應該是由孩子的智力、性格、生活環境、心理情緒及社會適應等複雜的因素,交織結構而成;任何一個條件有所變化,就會產生某種程度的影響。所以做為一個負責任的父母親,應該努力去了解並掌握孩子的智能結構特徵,進而以此給予指導並允許其多元化的發展,而不應企圖以單一的智力測驗或性向測驗,來預測孩子未來的發展與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