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發展遲緩
Q:什麼是發展遲緩?
A:發展遲緩是指未滿6歲的兒童,在生長與成熟的過程中,因各種原因(包含腦神經、脊髓神經、肌肉骨骼、生理疾病、心理社會環境因素),在動作發展、肌肉張力、動作平衡、感官知覺、溝通表達、認知、社會適應、心理、情緒發展等方面或部分的領域成熟速度遲緩、順序異常的情形。
Q:發展遲緩兒童的發生率有多少呢?
A: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發展遲緩兒童的發生率約為6~8 %;台灣每年15~20萬個新生兒中,就有10000~14000個兒童是屬於發展遲緩的兒童,其中大約9成是輕度發展遲緩或中度發展遲緩。
Q:發展遲緩兒童的家長都具有警覺性嗎?
A:因為多數發展遲緩的兒童都是輕度或中度遲緩,常常會被家屬所忽略,一般常被解釋為「大隻雞慢啼」;所以實際來到醫療院所評估的個案,大約只有整體發展遲緩兒童的2~3成。由此可知,每年至少還有8000個遲緩兒生活在台灣各角落,但卻沒有被發現與重視。
發展遲緩的原因
Q:多數的發展遲緩兒童都找的到原因嗎?
A:發展遲緩的原因很多,但是2/3的遲緩兒童是原因不清楚的。
Q:發展遲緩常見的成因為何?
A:發展遲緩常見的原因可分為先天及後天的腦神經肌肉損傷、其他生理損傷及心理社會環境等原因。先天的因素包括染色體異常、先天性畸形症候群、腦部發育異常及胎內感染。周產期的原因包括早產、缺氧缺血性腦病變、周產期感染。後天性的原因包括外傷、嬰兒虐待、中樞神經感染、心理社會環境因素,譬如:文化剝奪、忽視、虐待…
Q:什麼是發展遲緩兒的高危險族群呢?
A:發展遲緩的高危險族群包含:早產兒、低體重、多胞胎兒、新生兒窒息、新生兒痙攣、新生兒黃疸而接受換血者、細菌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腦炎、腸病毒或其他病毒性腦膜炎、溺水或窒息引起腦傷者、腦脊髓膨出、腦膜膨出、水腦症、巨頭症、小頭症、腦腫瘤、顱內出血、曾經接受開顱手術者、先天性腦畸形、先天性畸形(兔唇、顎裂、骨關節肌異常)、反覆性中耳炎、染色體異常、皮膚有異常白斑或是色素沉著者、神經肌肉疾病(脊髓肌肉萎縮症、肌肉病變等)、先天性代謝障礙、發紺性先天性心臟病、睡眠障礙(阻塞性呼吸暫停)、破碎家庭兒童、受虐兒、搖晃嬰兒症候群…都是高危險群。
發展遲緩的類型
Q:發展遲緩大概分為哪幾種類型?
A:發展遲緩分為:認知發展遲緩、動作發展遲緩、語言溝通遲緩、心理社會遲緩、生活自理遲緩等五個常見類型。
Q:什麼是認知發展遲緩?
A:認知發展遲緩的兒童對於事物的概念、記憶及邏輯的認識、理解、表達,與同年齡兒童較有顯著的落後,在醫學上稱為心智發展遲緩或智能障礙。
Q:什麼是動作發展遲緩?
A:動作發展遲緩代表兒童的動作發展未達該年齡應有的發展指標;動作發展遲緩又可分為粗(大)動作發展遲緩及精細動作發展遲緩。粗(大)動作發展遲緩是控制身體移位之大肌肉動作,譬如翻身、坐、爬、走路、跑、跳各方面的延遲;精細動作發展發展遲緩則是強調操作物件、手眼協調等小肌肉動作的延遲。
Q:什麼是語言溝通發展遲緩?
A:語言溝通遲緩意味著兒童之語言理解或語言表達能力與同年齡者相比較,有顯著差異或造成溝通困難者,包含音韻及構音異常、嗓音異常、語暢異常(口吃)、語言發展偏差及溝通障礙等類型。
Q:什麼是心理社會發展遲緩?
A:心理情緒和社會發展通常是受到環境或文化刺激的影響,而外在的行為往往是最後的功能表現;當兒童之行為表現不合乎目前的生理年齡應有的狀態時,就稱為心理社會發展遲緩。
Q:什麼是生活自理發展遲緩?
A:生活自理能力包含飲食能力(吸吮、吞嚥、咀嚼、抓食、喝、吸、器具使用,約至5歲發展成熟)、如廁能力(3歲半左右,應可自己上廁所)、清潔能力、睡眠等各方面。當兒童無法發展出與其年齡相當的生活自理能力,導致適應能力偏差,則稱為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有發展遲緩或障礙的現象。
幼兒發展遲緩的警訊
Q:一歲的幼兒發展遲緩的警訊為何?
A:一歲的幼兒如果不會發出『ㄅㄚㄅㄚ、ㄇㄚㄇㄚ』的聲音、不會做出拍手、再見的姿勢、不會爬、不會扶著東西站起來、不會自己坐起來、不會用食指指出物品及方向、不會用拇指及食指捏起小物品,都要注意到是否有發展遲緩。
Q:一歲半的幼兒發展遲緩的警訊為何?
A:一歲半的幼兒如果不會放手獨立走路、不會有意義的叫『爸爸、媽媽』(看到爸爸叫爸爸,看到媽媽叫媽媽,而不是亂叫一通)、常墊著腳尖走路、不會自己拿起杯子喝水、不會表達需求,就要懷疑是否有發展遲緩。
Q:兩歲的幼兒發展遲緩的警訊為何?
A:兩歲的幼兒如果不會將兩個單字合併講出(譬如:媽媽抱抱、肚子餓餓)、不會跑、不會上樓梯、不會模仿做家事、不會向前踢球、不會堆高三塊積木、不會倒退走、尿濕褲子不會表達,都要懷疑是否有發展遲緩的現象。
Q:三歲的幼兒發展遲緩之警訊為何?
A:三歲的幼兒如果不會畫圈圈、聽不懂別人的簡單指示、不會一腳一階的上下樓梯、不會堆高六塊積木、不會指出五個以上的身體部位、不會雙腳跳躍、不會單腳站立(金雞獨立),都要懷疑是否有發展遲緩的現象。
Q:四歲以上的幼兒要注意哪些發展遲緩的警訊?
A:四歲以上的幼兒如果不會將6~8塊的積木堆疊成塔、不會將蠟筆握好、不會穿脫衣服、不會刷牙、不會洗手和擦乾,都要高度懷疑是否有發展遲緩;此外有一些行為問題也要特別注意,如:常表現出非常恐懼、常有攻擊行為、無法和家長分開、很少參加一些想像的遊戲、常情緒低落和悲傷、容易分心無法專注思緒超過五分鐘、對玩伴不感興趣、不會描述每日的生活經驗,也要懷疑是否有社會及心理情緒發展遲緩的問題。
家有遲緩兒的困境
Q:家裡有發展遲緩或障礙的孩子,通常會面臨哪些問題?
A:家有遲緩兒面臨的困境包括醫療資源問題、教育問題、手足互動問題、不當對待問題、經濟問題及人際休閒問題等困境。
Q:什麼是遲緩兒家庭面臨的醫療資源及教育問題?
A:這幾年來各縣市至少都設置有一家發展聯合評估中心,但這些評估中心絕大多數集中於都會區,偏遠地區的家長往往為了尋求正確的診斷評估及治療訓練而疲於奔命;至於在教育方面,目前各地方教育主管機關已經努力將特殊教育往下延伸到3歲,但是臨時托育、學前教育、學齡教育的普及仍然是個必須努力的課題。
Q:什麼是遲緩兒家庭面臨的手足互動問題及不當對待問題?
A:家長因全力投入遲緩兒的醫療、教育、照顧方面,往往搞得精疲力竭、也忽略了其他手足同樣承受同學、鄰居異樣的眼光;無形中被父母期待比一般同輩要做更多的家事、幫更多的忙、更懂得獨立照顧自己,卻不一定得到父母親更多的讚美或關懷。至於遲緩兒面臨的不當對待問題,特別是身體的虐待、疏忽、性騷擾、營養的剝奪;甚至家長挫折情緒的外顯行為,往往缺乏有效的社會資源。
Q:什麼是遲緩兒家庭的經濟問題?
A:通常父母親在面臨遲緩兒繁複的醫療照顧等問題之下,有的母親會選擇放棄工作並自己照顧孩子。在家庭經濟來源減少的同時,醫療、教育、交通等費用卻增加;更何況很多發展遲緩的家庭是中低收入戶。
Q:什麼是遲緩兒家庭的人際休閒問題?
A:多數家長在全力投入遲緩兒童的照顧之後,社交關係逐漸減少;也因孩子生活缺乏自理能力,考慮到外出不便或容易招來別人好奇的眼光,因而減少人際關係與休閒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