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動症的定義及成因
Q:什麼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注意力不足的過動症(ADHD)是一種慢性的神經生理疾病,主要症狀包括不專心、過動及衝動。這些症狀出現在童年早期,半數以上會持續到成年以後;有些過動的症狀在嬰幼兒階段就會出現,但卻常到入學後才被察覺。
Q:過動症的成因為何?
A:過動症主要是由大腦神經功能異常所導致,包括前額葉或邊緣系統的功能異常、神經傳導物質異常、遺傳或環境(後天因素),都可能是原因之一。目前坊間很多流傳的說法,包括食物過敏、食用過多的糖或色素、維他命失調、家長管教不當,都可能讓兒童出現類似的症狀,但多數目前沒有定論或確切的證據。
Q: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盛行率為何?
A: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在國內的盛行率為5~10%。沒有經過完善治療的孩子,可能會有學業成就低落、人際關係障礙、長期挫折感、青春期後出現偏差行為或焦慮憂鬱等問題。
Q:過動症的標準定義為何?
A:過動症的病徵主要是:1.注意力渙散或集中困難、2.活動量過多、3.自制力弱。基於以上三種病徵出現的多寡,可把ADHD分為以下幾個類型:1.注意力渙散主導型、2.活動力過多或自制力弱主導型、3.混和型、4.未特定型。
Q:目前學齡兒童罹患過動症的情況如何?
A:以全國約500萬學生估計,目前至少有25萬個學生為ADHD所困擾,平均每個班級有2~3個過動兒。學齡期的兒童男女比大約是9:1,青春期的男女比大約是2.5:1;在臨床的個案上,男女比例差距大,可能是男生有較多干擾性行為,造成他們比較容易被帶來求診。通常男生在青春期有較高比例會出現行為問題、憂鬱症及學習障礙,女生則會有較多的焦慮症。
過動症的症狀及診斷
Q:過動症的兒童會有哪些常見症狀?
A:過動症最主要包括不專注、過動及衝動行為等三大症狀。
不專注:常常無法注意細節、比較容易粗心、無法持續注意一件事物、聽話時會出現好像不注意聽或不遵守別人的指示、做事沒有條理、容易受外界刺激干擾、容易遺忘自己的物品或自己要做的事情。
過動:手腳或身體上的動作很多、年紀小時會出現比較大動作的身體活動(跑來跑去、離開座位)、年紀較大後會轉變為心理上的狀況 (難以安靜在一個活動上、給人靜不下來的感覺、話多)。
衝動:無法等待或輪流、會干擾打斷別人的說話、難以遵守例行性的規定。
Q:有哪些症狀必須被篩檢掉,避免跟過動症產生混淆?
A:以下這些情況必須篩檢出來,避免跟過動症混淆,包括學習障礙、間歇性的中耳炎、失神性癲癇發作、焦慮或憂鬱所導致的干擾性行為。
Q:該如何在幼兒期來注意是否有過動症的傾向?
A:過動症的幼兒在不同的成長階段,特徵有所不同,以下症狀僅提供參考,不宜過度解讀:這些症狀包括動來動去、睡眠量少、吃得少、適應度差、愛哭愛鬧、規律性差、要什麼東西時非要到不可、喜歡動手打人。
Q:在學齡階段,老師及家長應該要如何去注意學生是否有可能是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A:學生如果出現以下這些情況,必須被高度懷疑為過動症的患者:
1.學習表現不穩定: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學生,成績表現容易受到情境的影響。通常一對一、干擾較少、較多的提示、明確的提醒或指導、新鮮有趣的情境,會讓這些學生表現比較好;所以容易讓人覺得他們的表現時好時壞,而當他們表現不好時,常被誤會是偷懶、不盡力。所以當學習表現不穩定時,要朝著過動症的方向來思考懷疑。
2.難以學習規律性的行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學生容易因為遺忘、缺乏組織、衝動問題,而讓師長覺得學生不易教導、容易犯規。如果老師或家長無法了解他們的學習困難,給予適當的包容及必要的指導,可能反而錯怪他們,而導致親子或師生之間的緊張,甚至打擊學生學習的信心。
3.人際關係不佳:因為過動症的學生在學校容易與同學起衝突,不易受同儕接納、經常受到同儕排斥;而這類的學生因為缺乏社交技巧導致認知及溝通上的缺陷。如果教師及家長沒有及時發現問題,給予適當的協助和教導,可能會讓這些學生在團體適應上產生極大的問題。
Q:該如何診斷過動症呢?
A: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IV)的診斷準則,以下的15個項目只要有6個項目,並可能合併了學業、人際、情緒、行為等功能影響時,就要懷疑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這時應該求助於兒童身心內科,並可能照會其他專科醫師或專業領域來進行評估及治療。
1.粗心大意,常不注意細節、容易出錯。
2.無法持續注意力做事。
3.心不在焉,有聽沒到。
4.交代的功課或工作無法完成。
5. 無法確實安排工作或散漫到要反覆提醒才能完成。
6.逃避或排斥需專心的工作,譬如寫功課。
7.常掉東西。
8.易被外界吸引而分心。
9. 常忘記每天該做的事。
10. 坐不住。
11. 被要求安靜坐著時卻經常會離席。
12. 許多不該亂動的場合,會爬上爬下或跑來跑去。
13. 無法安靜的玩或參與。
14. 動個不停。
15. 話太多。
以上現象應持續超過六個月,七歲前便開始、在兩種以上的場合出現社會、學業、工作適應障礙;但需排除其他診斷,譬如自閉、精神分裂、焦慮症、情感性精神症、人格疾患者。
過動症常伴隨的問題
Q:過動症常伴隨哪些疾病或問題?
A:過動症可能會伴隨著對立反抗性障礙、學習障礙、發展性運動協調障礙、不自主抽搐、睡眠障礙、憂鬱症、焦慮症、雙極性情感性疾患、物質濫用、反社會人格異常。
Q:什麼是對立反抗性障礙?
A:對立反抗性障礙又稱為行為規範障礙;約有40~60%的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孩子伴隨有行為規範障礙,較容易在青春期出現反社會行為、物質濫用、攻擊行為或犯罪。
Q:過動症合併學習障礙是怎麼一回事?
A:過動症兒童常出現閱讀障礙的學習障礙;除了藥物的治療外,有時候需要特殊教育的配合。
Q:過動症跟不自主抽搐(妥瑞氏症)的關係如何?
A:有5~20%的過動症兒童伴隨有妥瑞氏症;相對的,妥瑞氏症的兒童有50%有過動症。
Q:過動症患者的物質濫用情況如何?
A:過動症患者由於衝動及好奇,通常會比一般同儕更早接觸到物質或非法藥物,容易造成濫用及依賴。
Q:過動症患者合併反社會性人格異常是什麼情況?
A:過動症患童在青春期若出現行為規範障礙或對立反抗性疾患,到了成人期可能會演變出反社會性人格異常,而做出違規和犯法的行為。
Q:過動症患者在學業及工作上會出現什麼問題?
A:由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症狀通常出現在童年早期,這階段正是人格、社會適應和學業能力養成的重要階段,因此很容易產生相關的發展問題。由於無法集中注意力來學習,所以學業成績多半不理想;因為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導致人際關係不好,進而影響自我概念和成就水平;甚至有時候會在高中時期就休學或退學,不容易完成大學學業。這些患者在出社會之後會從事不具專業性或技能性的工作,職場人際關係較差、也常換工作。
Q:過動症患者常常會出現哪些社會人際問題?
A:過動症患者由於常會出現衝動行為、甚至出現攻擊行為,也容易把別人的行為解釋成具有攻擊性和敵意,所以患者也會對他人採取攻擊性行為和敵意反擊。另一方面,過動症患者常有溝通問題、社交技巧不足、自我的偏見及人際互動衝突,也常被同儕、鄰居朋友拒絕;甚至任課老師也可能拒絕與他維持一般師生關係,所以導致人際關係不佳。因為長期累積下來的人際困難,過動症患者會進一步產生退縮,沉迷於電腦、電動玩具或酒類、物質、藥物濫用等行為。
過動症的治療
Q:過動症患者該如何治療?
A:目前可用於治療過動兒的方案,包括飲食治療(具爭議性)、行為干預及教育療法。
Q:改善飲食對過動症會有幫助嗎?
A:根據某些小兒科期刊研究報告指出,如果行為治療和藥物效果不佳,吃的更健康或許能改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的偏差行為;但是目前學者認為營養干預應該視為治療過動症的替代方案或次要手段,而非主要方法,所以飲食的限制目前是具有爭議性的。在某些研究報告中,認為限制糖分、強調無添加物的范戈德式飲食、高劑量維生素療法、補充omega-3脂肪酸,可能可以減少過動症患者的過動行為;另外有部分研究指出,高糖、高脂肪的食物會讓過動症惡化。
Q:除了傳統的藥物治療方式,過動症有甚麼非藥物治療的方式呢?
A:過動症的非藥物治療方式包含許多層面,每一層面都只是一個環節境、需要多重配合,包括感覺統合訓練、職能訓練、應用行為分析、父母效能的建立、親子溝通課程、還有教育者的能力提升及同理心訓練。
Q:什麼是過動症的感覺統合治療?
A:感覺統合治療著重於改善兒童注意力、過動和運動協調能力,並可提高言語能力、記憶能力。這樣的訓練可以讓過動兒穩定運動的方向及姿勢,認識身體的位置、調整身體手腳而免於跌倒,並靈巧使用精細動作的肌肉群。
Q:什麼是過動症的職能治療?
A:過動症的職能治療最主要是改善肢體運動缺陷、情緒控制及衝動性的協調。增進睡眠品質、徹底而有效的運動、某些音樂的幫助都是有其理論基礎的,但是建議應該跟復健科醫師充分討論。
Q:什麼是治療過動症的應用行為分析?
A:目前可透過系統化的行為分析來了解孩子犯錯的模式,並配合後果增強或削弱的方式,進一步教導他正確的行為模式,譬如教他懂得等待輪流的觀念,檢討他衝動及過動而引起的人際衝突。
Q:父母親應該如何跟過動症的小孩相處?如何增強孩子的注意力並促進學習效果呢?
A: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行為影響很大;針對過動症的小孩,父母親應該把握這些原則:
1.父母親講話的口氣不宜太快,務必讓過動兒接受到明確的指令;可適時的給予『是』或『不是』、『可以』或『不可以』的強烈指令。
2.孩子在做功課時遠離一些誘惑,必要時可用耳機或耳塞,並選擇精神最好的時段及地點做功課。
3.不要同時做太多事,專注15分鐘後可以稍作休息再繼續。
4.允許孩子可以站著或走來走去的看書。
5.把重點明確的標示出來,每唸完一頁可在旁邊寫下重點。
6.用圖解的方式來幫助理解與記憶。
7.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有些患童可以藉由大聲唸出來,來記牢某些東西。
Q:父母親針對過動症的孩子,該採取何種策略?
A:父母親該採取以下策略:
1.別把孩子封閉在一味學習的小環境內;行為的矯正、注意力的集中遠比成績來的重要。
2.注重情商培育。
3.盡量讓孩子參加團體活動。
4.為孩子創造良好的交友環境及條件。
Q:老師對於過動症學童該如何增加其注意力?
A:目前有一些方式認為是有效的,譬如讓過動症學童去從事一些動態的服務(發課本、搬運便當),經常觸摸他的肩膀並叫名字,看著小孩的眼睛、以平常的口吻提出要求並請他複誦,說話前確定已獲得孩子的注意力,增加課堂樂趣、增加道具,不要給過動症學童的作業太難太複雜,桌面盡量保持乾淨,一次只做一件事,禁止帶玩具或電玩到學校、以免分心。
Q:過動症患者一定要藥物治療嗎?
A:目前過動症患者用藥效果是極顯著的,約有8成以上的孩子症狀可以改善。但是面對學齡前過動症患者(4~6歲),醫生會考慮以行為治療、心理輔導、生活安排、感覺統合治療及加強家長教養功效;若結果不如預期則考慮吃藥。
Q:如果藥物治療產生明顯效果,是否可以純粹只用藥物治療?
A:藥物治療當然可以達到極顯著的效果,但是如果藥物合併行為治療,包括心理輔導、人際關係訓練、課業輔導、生活安排、家長衛教及成長團體,可以讓小朋友得到全面化的改善;當然這應該跟身心內科的醫師充分討論。
Q:經由使用藥物而改善症狀的患者,是否一輩子需要服藥?
A:是否需要一輩子服藥,個體之間差異極大,應該由身心內科醫師判斷,來決定用藥的分量及是否停藥;多數過動症患者的症狀在青春期過後會有明顯的減輕,所以應該要配合醫生做完整的追蹤。
Q:目前用於過動症的藥物治療有哪些呢?
A:目前用於過動症治療的有:中樞神經興奮劑及選擇性正腎上腺素再吸收的抑制劑。
Q:所謂中樞神經興奮劑有哪些種類?各有什麼副作用?
A:中樞神經興奮劑為目前治療過動症的第一線用藥,主要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能夠刺激多巴胺及正腎上腺素的釋放,而有助於大腦核區的訊息溝通並改善注意力;目前台灣核准methyphenidate(MPH)的使用,因為歷史悠久、安全性好,是首選用藥。MPH有兩種劑型,給藥方式皆由低劑量開始:一種為短效劑型(利他能 Ritalin),建議在早上或午餐時服用,避免在晚上使用而導致無法入睡的情況;另外一種為緩釋型(專司達Concerta),藥效可達12個小時以上,每天只需早上服藥一次。MPH最常見的副作用為食慾不振,跟食物並服可以改善;其次是失眠,所以避免在晚上6點後服用;有些患者會體重下降、習慣性肌抽搐;少見的副作
用有心跳加速、血壓上升、頭痛、暈眩、神經質等等…
Q:選擇性正腎上腺素再吸收的抑制劑有什麼優點及副作用?
A:選擇性正腎上腺素再吸收的抑制劑可增加突觸間的正腎上腺素,促進神經傳導,比較不會有物質濫用和失眠的副作用;但是從開始使用到症狀改善需觀察2~4週,通常用於第二線用藥。選擇性正腎上腺素再吸收的抑制劑常見的副作用包括體重下降、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胃痛及失眠;少見的副作用包括肝功能損害、心血管副作用、躁動、易怒、興起自殺想法。
Q:過動症用藥除了中樞神經興奮劑及選擇性正腎上腺素再吸收的抑制劑,還有其他用藥方式嗎?
A:Clonidine在治療ADHD的效果比前兩者差,但是當孩子出現躁動不安,或前兩者藥物引起失眠或不自主抽搐時可以考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