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早療服務的醫療復健團隊各成員擔任的角色如何?
A:醫療復健團隊包括醫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語言治療師、臨床心理師、聽力檢查人員、視力檢查人員。
醫師 (小兒科、復健科、兒童心智科、精神科及遺傳內分泌科醫師) 最主要是擔任發展篩檢者,通常採用問診、觀察、身體理學檢查、發展評估篩檢、神經學檢查、診斷性會談及各種檢驗,給予各項發展功能之專業診斷、提供療育建議,並決定是否須轉介以完成進一步的評估及療育,因而經常擔任評估團隊的領導者及協調者。
職能治療師則利用晤談、觀察、評量的方式來了解兒童的自我照顧能力(日常生活自理)、動作能力表現及感覺統合功能,提供必要之職能治療服務,並教導家長訓練的技巧。
物理治療師經由兒童發展評估後,特別強調骨骼、肌肉、大動作的控制能力,為兒童進行物理治療計畫,並教導家長訓練的技巧。
語言治療師則強調幼兒的溝通及語言行為,領域包括溝通行為、聽覺理解、口語表達、構音能力、說話流暢度、口腔靈敏度及輔助溝通系統……,提供兒童直接的語言治療服務。
臨床心理師運用篩檢工具找出疑似遲緩個案,利用標準化測驗來評估兒童的認知、注意力、性格、行為及情緒、學習(障礙)等發展項目,來提供心理治療、行為治療、遊戲治療、家庭諮商及親職教育等服務。
聽力檢查人員則利用行為觀察、制約遊戲、問卷及電子儀器,來評估幼兒的聽覺靈敏度、聽覺分辨、聽覺的理解能力,提供兒童聽能訓練及復健、聽力保健諮詢、聽覺輔助器具的選配,並追蹤後續的效益。
視力檢查人員利用行為觀察、外觀評估、遊戲、問卷篩檢及儀器來評估幼兒視力的狀況,包括弱視篩檢、屈光狀態篩檢、視力檢查及立體感篩檢等項目。
Q:早療服務的特殊教育團隊各成員擔任的角色如何?
A:特殊教育團隊包括特教老師、幼教老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及臨床心理師。通常幼教老師及特教老師是兒童發展問題的早期發現者、教導者、諮詢者,藉由教學互動中觀察並評估幼兒發展狀況,經由跨專業之整合為遲緩兒童擬定個別教育方案,設計不同的教學課程與內容,也協調安排其他專業人員提供療育課程,並教導家長居家教養兒童的技巧。
Q:早療服務的社會福利團隊各成員擔任的角色如何?
A:社會福利團隊包括社會工作師及公衛護士。社會工作師(社工)是早療服務團隊中最早介入的專業人員之一,提供兒童及家庭各項直接及間接的服務,包含資訊的提供、資源的轉介、評估與療育服務的提供、資源的倡導、家庭成員心理支持及個案的管理。公衛護士則是兒童發展的初步篩檢者與諮詢者,提供營養、預防注射、醫療資源、生長發育、家庭成員心理支持、收集醫療史及疾病、安排就診評估。
早期療育的流程
Q:如何及早發現遲緩兒童?
A:父母為了確保孩子的正常成長,必須隨時留意孩子的發展狀況;父母通常利用兒童健康手冊裏的發展狀況,分年齡層詳實記錄,或者對照衛福部的兒童發展量表或台北市學前檢核表,都可以了解寶寶的發展是否正常。
Q:如果發現寶寶有疑似發展異常的現象時,該如何處置?
A:當父母親發現小寶寶有疑似發展異常的現象時,可先與小兒科醫師討論,透過簡易篩檢工具來檢測兒童心智發展狀況,或由專業人員做簡易的評量,之後經過轉介、詳細評估等程序,就可以及早給予完善的療育及復健。
Q:如果評估後發現寶寶有發展遲緩的現象,該如何進入早療服務的流程?
A:早療服務是一種制度化且連續性的服務,包括發現、初篩、轉介評估、通報、療育及家庭支持。根據兒少法規定,從事於兒童業務有關之醫師、護士、社會工作師、臨床心理師、教育人員、保育人員、警察、司法人員及其他執行兒童福利業務人員,發現以疑似發展遲緩之兒童,應通報當地直轄市與縣市主管機關;目前遲緩兒童的通報採責任制,家長或其他工作人員發現有疑似遲緩現象時,應向通報轉介中心通報。
Q:一旦通報轉介中心接獲遲緩兒童之個案通報,該如何處置?
A:通常轉介中心的社工員收到遲緩兒童之個案,會先將個案建檔管理,並根據評估結果、轉介到療育單位,使其盡快獲得所需之服務。轉介中心也會定期召開療育會議,擬定個別家庭服務計畫,安排個案管理服務,並執行追蹤及諮詢的服務。
Q:當轉介中心接案並列入管理後,該如何進入早療服務的實際流程?
A:轉介中心的社工員經由召開療育會議、擬定家庭服務計畫之後,會安排兒童至發展聯合評估中心;發展聯合評估中心根據評估結果、根據兒童之實際需要,與社會局、教育局協調並達成共識。較輕度之遲緩兒童,可以在一般托兒所或特殊教育托兒所進行教育資源的補助;比較中重度的遲緩兒童,可以優先進入各縣市之發展療育中心,或是日間托育機構。目前從事早療的教育機構,包括學前特殊班、學前預備班、幼托園所混和班、發展中心(早療中心)。目前台灣有20個以上正式立案的早療中心;有些縣市有據點服務及在宅療育,為偏遠地區的家庭提供療育資源,以減少早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
早期療育面臨的問題
Q:台灣的早期療育服務目前面臨什麼問題?
A:早期療育服務目前面臨的問題包括發展遲緩兒童的通報、第一線工作人員的負荷太大、早療機構的服務品質、早期療育醫療化問題及療育資源的分配問題。
Q:目前發展遲緩兒童的通報情況如何?
A:這幾年來因政府大力宣導,對於0~6歲發展遲緩兒童的通報率大幅增加,然而3歲以下的發展遲緩通報人口僅佔4成左右、6成仍屬於3歲以上,意味著期望可以早期發現、早期療育的目標仍尚待努力。因此如何透過兒童發展篩檢,提升3歲前發展遲緩兒童的發現率及轉介服務是目前努力的方向。
Q:如何促進早療機構的服務品質?
A:目前台灣早療機構分為社會福利體系(殘障福利機構附設發展中心、兒少福利機構的早療中心)及衛生保健體系(醫療院所服務)。目前殘障福利機構均以成人服務為主,對兒童早療的服務比重略顯不足;所以政府在殘障福利機構附設發展中心及兒少福利機構的早療中心,應多加以輔導、訂定相關指標,並定期評鑑服務品質。
Q:什麼是早期療育醫療化問題?
A:多數遲緩兒童的家長未能進一步去實際學習專業人員的訓練技巧,以便應付日常生活的需求,反而重複利用醫療資源,造成健保浪費,形成早療醫療化。在醫院的評鑑中,鮮少規定提供早期療育服務的治療師需要提供完整的療育計畫;在醫院服務「績效」的主導下,有心的治療師很難做到「質」與「量」的兼顧。
Q:目前早療服務的資源分配不均,最主要是什麼原因?
A:目前各縣市均至少設置一家發展聯合評估中心,但這些評估中心絕大部分集中於都會區;由於偏遠地區療育資源取得不易,因此為了讓父母不需要長途往返,孩子也能就近得到服務,社區外展服務(含聯合評估及據點療育)及在宅療育是目前努力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