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人: 朱曉慧醫師
全民健保一共提供兒童七次健康檢查(兒童預防保健服務),分別為滿一個月、二至四個月、四至十個月、十個月至一歲半、一歲半至兩歲、二至三歲及三至七歲各一次。常聽到家長問:「孩子好好的,有必要接受健康檢查嗎?」「健康檢查要抽好多血,小孩子受得了嗎?」「健康檢查要到哪裡去做?大醫院嗎?」顯示家長對這項醫療服務的內涵和目的,仍然不甚瞭解。
兒童健康檢查的目標
一個世紀以前,小兒科剛剛興起的時候,正當各種流行疾病猖獗,嬰兒死亡率居高不下,因此,小兒科醫師的主要工作,是診斷與治療疾病。而近半個世紀以來,由於預防性工作的推展,及治療技術與藥物的精進,感染性疾病大多已經得到控制,醫師的負擔因此減輕很多。
小兒科醫師意識到,醫師在兒童健康上所扮演的角色,應該由被動的「維護」「身體」健康,進展到更積極的「促進」「身」「心」健康,於是在各個醫院及診所中成立了「健康兒童門診」,鼓勵兒童定期接受健康檢查,其目標除了早期發現及治療疾病,以降低殘障發生率及死亡率之外,更積極的意義,是在促進兒童的生長與發育,幫助他(她)們發展潛能,讓他(她)們能享受更長久、更豐富、更具創造力的人生。
健康檢查與預防接種
過去國內的健兒門診,幾乎都只是以「預防接種」為主要目的,醫師簡單的檢查一下身體,打完預防針就完成了,這樣的門診並無法達到上述的「兒童健康檢查」的目的。當然健檢時若剛好也是預防接種時程,是可以一起做的,兩者分開也沒有關係。
健康檢查的內容
兒童健檢和成人健檢一樣,就是驗血、驗尿和照X光嗎?這是很大的誤解。兒童是一個不斷在成長、變化的個體,他們絕不是成人的縮影,預防保健的重點當然也有很大的差異。
生長與發育的評估
孩子的身高、體重和頭圍,最能夠反映健康狀況,所以每次都要測量,並且登錄在生長曲線表上,以評量生長情形是否正常。如有異常,必須積極尋找原因並謀求改善。
孩子的發展(發育)情形,可以反映腦部的功能是否正常。萬一有發展遲緩或偏差現象,可由定期評估中早期發現。因此發展評估是健檢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項目。
身體檢查
身體檢查主要並不是為了預防接種。因為預防注射其實只有很少的禁忌,例如發高燒、有嚴重疾病等,而這些情況通常都已經被診斷出或顯而易見。
身體檢查的目的是為了發現潛藏的疾病或身體問題,最常在健檢時發現的身體狀況包括心雜音、斜視、隱睪、疝氣、髖關節脫臼等。出生後頭幾個月,每個孩子都需要接受詳細的身體檢查,較大的孩子由於潛藏的問題大多已被發現,醫師只會做重點式的身體檢查。
提供家長前瞻式的健康指導
小兒科醫師基於他(她)對兒童成長過程的瞭解,在每次健檢的時候,可以預先讓父母認識下一個生長階段可能會出現的情況或問題(色括飲食、睡眠、事故傷害的預防、牙齒及視力保健、常見疾病的處理方式、養育態度與管教方法、如廁訓練、玩具的選擇等),提供適當的建議,或預防和處理的方法。
這些健康指導,不但可以減少很多問題發生的機會,還可以增加父母的信心與效率,促進親子關係,對兒童的身心成長會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解答家長的疑惑與擴憂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有許多令家長擔心的問題發生,包括身體、行為、心理、個性、學習、管教等等,家長從哪裡才能得到解答呢?小兒科醫師應該是一個非常理想的資源。而健康檢查提供醫病雙方一個很好的互動機會,家長可以將問題在此時提出來和醫師討論。
在哪裡做健康檢查?
國人習慣奔波於不同的醫師之間,但一個對孩子不熟悉的醫師,是不容易在短短一段時間內,詳盡評斷孩子的身心狀況,並作出適當的結論和建議的。因此孩子非常需要一個固定的小兒科醫師,只有瞭解孩子成長過程、平時健康狀況、體質、用藥反應、個性等各個層面的小兒科醫師,才能落實健檢的目標,讓家長和孩子能真正受益。所以,最適合健檢的地方,就是孩子的小兒科醫師的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