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人: 朱曉慧醫師
大部分的家長選擇從米麥糊或稀飯開始,漸進至蔬菜、根莖和水果類,將肉類、豆類放在後面,會採取這樣的順序考慮的可能有兩個因素,一是怕寶寶的腸胃不成熟,「比較容易消化」的食物優先給,二是怕某些食物早給了日後會引發過敏疾病,這兩個觀念目前已經知道都是錯誤的。
寶寶的腸胃功能進步之快遠超過我們想像,早在四個月前就已經能消化各種食物了,而且腸胃的適應性極佳,在不同食物的挑戰下會順應需要製造出各種消化酶素。所以食物是不是容易消化並不需要擔心,以肉類作為第一樣副食也沒有問題。
至於食物和過敏疾病的關聯性,因為缺乏證據顯示避免高過敏的食物(蛋白、魚、花生、堅果、海鮮、柑橘類水果)就可以降低日後發生過敏疾病的機率,也就是說家長小心翼翼、不敢給這不敢給那的,寶寶並沒有得到什麼好處。所以近幾年醫界已修正了此項建議,基本上各種食物都可以給,但建議還是一次只給一樣新食物,觀察3-5天,如果沒有起疹子或腹瀉、嘔吐等過敏或不適應狀況,就可以再給另一樣新食物。一次給兩、三樣也沒有什麼不可以,只是有狀況的時候,不清楚有問題的是哪一樣?只好一起都停掉。
國人餵給嬰兒吃的食物一向都很清淡,過去最常採用的「傳統嬰兒粥」是用大骨湯或魚湯煮稀飯,裡面加些高麗菜、紅蘿蔔,最多再加點吻仔魚,幾乎餐餐都如此。可能在貧窮的年代,這些食材都是便宜、家家負擔得起的,但台灣的經濟情況早已改善,成人的食物豐盛到超過身體所需,奇怪的是嬰兒食物的營養品質卻沒有進步,很可能還是家長對嬰兒的消化能力沒有信心的緣故。
近幾年網路資訊取得方便了,很多認真的母親會上網學習副食品製作,食材的內容確實比以往變化多了,我最常聽到的就是由十倍白粥開始,然後是蔬菜或根莖類食物泥、水果泥,再進展到稀飯,稀飯的內容很豐富,有各種各樣的蔬菜和根莖類,甚至包括一些過去比較少給嬰兒吃的花椰菜、地瓜葉、莧菜、絲瓜、洋蔥、南瓜、山藥、芋頭、甜菜、萵苣等等,常常讓我讚嘆。但卻很少添加肉類,給魚肉的比較多,少數會給雞肉,而且常常延遲到8-9個月甚至1歲以後才給,給豬肉、牛肉的就更少了!這樣的寶寶副食看似豐富,令人擔憂的一是無法提供足夠的鐵和鋅這兩種重要的微量元素,二是缺乏蛋白質和油脂,熱量可能偏低。
鐵質分成血基質(heme)和非血基質(non-heme)兩種,前者的吸收比後者好很多。植物性食物如穀類、蔬菜含鐵量原本就不高,又屬於非血基質鐵,植物中還常含有植酸、丹寧酸和多酚等成分會抑制鐵質的吸收,所以並非好的鐵質來源。至於一般人認為含鐵很高的菠菜,其實鐵質含量跟其他蔬菜差不多,這個錯誤的觀念是因為當初公布菠菜含鐵量時,小數點標錯了一位;而且菠菜中的草酸,也會影響鐵質吸收。植物性食物中的鋅也和鐵一樣,同樣有含量低和吸收不佳的問題。
那麼什麼食物可以提供寶寶足夠的鐵和鋅呢?米麥本身含鐵量少,但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規定所有嬰兒米麥粉(baby cereal)都必須額外添加鐵質,著眼點就是米麥粉常常是家長選擇給嬰兒的第一種副食品,希望同時可以攝取到鐵質;但鋅並未強制添加。台灣的嬰兒米麥粉品牌相當多,並不是每個廠牌都有添加,甚至同一廠牌也可能有的有添加,有的並沒有。有些家長喜歡在市場買「米阿麩」給寶寶吃,其中當然是沒有特別添加鐵質的。所以如果您打算以米糊或麥糊作為寶寶的第一個副食品,請記得到嬰兒食品店而不是市場去買,並花些功夫尋找鐵和鋅含量比較高的米麥粉。
坊間傳言鐵質太多會引起便秘、脹氣等腸胃症狀,也是錯誤的觀念,即使罹患缺鐵性貧血的寶寶需要以口服「鐵質滴劑」來治療,那麼高的劑量也不致引起腸胃不適,何況嬰兒從食物中攝取的鐵質有限,要擔心的不是過多而是不足。
肉類含鐵高,而且其鐵質屬血基質鐵,吸收比較好,其中以紅肉(牛、羊肉)含量最高,瘦牛肉每30公克含鐵1毫克,豬肉次之(約為牛肉的一半),雞肉、魚肉更次之。國人吃羊肉的不多,所以第一選擇就是牛肉了,建議從每天30公克開始,漸漸增加到60公克;不吃牛肉的家庭,就選擇豬肉和雞肉,但分量必須比牛肉多一些,才能得到同樣多的鐵質。維他命C可以促進肉類鐵質吸收,所以給肉的同時,添加一些蔬菜類也很好,肉類也可以促進蔬菜裡的非血基質鐵吸收,兩者可謂相輔相成。一般人也熟知肝臟含鐵量豐富,但多吃有膽固醇和維生素A攝取過量的風險,寶寶若吃的不多也並無不可。
至於蛋的鐵質主要在蛋黃中,一個蛋重約60公克,含大約1毫克的鐵質,但屬非血基質鐵,也會有吸收問題。
鋅在水果、蔬菜中含量低,穀類食物含量算中等,可惜吸收也和鐵一樣受到植酸等的抑制;動物性食物中,紅肉含鋅量最高(30公克牛肉中含鋅2毫克),吸收也比較好,豬肉和雞肉的含量中等,魚和蛋都偏低。
所以如果想給寶寶補充鐵質和鋅,很明顯的,除了添加鐵和鋅的嬰兒米麥粉,肉類是不可或缺的。很多家長一聽說要給寶寶吃肉,都會露出難以置信的表情,或者有些抗拒的說:「肉類好難做副食品喔!」現在的食物處理機和調理棒非常普及,打成肉泥並不是難事,難改變的可能還是觀念。其實不只是國人不習慣,西方社會也有同樣的顧慮,為此醫界也進行了一些相關的研究。美國有一個研究在五個月大就給一組嬰兒吃牛肉(罐裝牛肉泥),另一組吃米麥糊,兩組的接受度和消化都沒有什麼差別;另有數個研究在六個月後開始補充肉類,也都沒有什麼問題。
牛肉的鐵質因為吸收好,餵食的份量可以比米麥粉少很多。從下列的三張圖示,您可以了解一塊如雞蛋大小60公克的牛肉(含2毫克鐵),即使再加上同樣分量的紅蘿蔔和一大匙水,打成泥只有半個飯碗份量,寶寶從中大約可吸收0.5毫克的鐵質(牛肉的鐵質吸收率約25%);若要從米糊(米粉:水或奶=1:2)中吸收到同樣的鐵質(米粉的鐵質吸收率僅10%),必須要半個飯碗的五倍份量。
上面的說明主要是針對純母乳哺育的寶寶,6個月以後,母奶只能提供10%的鐵質,其他90%都要靠副食品提供,提早在4-6個月之間就開始幫寶寶做準備工作是有必要的。如果吃的是配方奶,裡面幾乎都已添加了鐵和鋅,歐洲廠牌奶粉的含鐵量一般是每公升4-8毫克,美國廠牌為10-12毫克,有些國家的廠牌可能更低一些,但對於寶寶都是足夠的。混合哺餵就必須看母乳佔的比例,如果佔大部分,最慢在六個月後也應該注意以副食補充鐵和鋅。
早產兒和低體重兒(出生不足2.5公斤)由於體內鐵質庫存不足,不論是哺育母奶或牛奶,都必須在出生2-6週內就開始口服「鐵質滴劑」,如果醫師沒有主動處方,請記得向您的兒科醫師詢問,否則鐵質的缺乏出現將更早,程度更嚴重。
肉也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油脂,1公克蛋白質產生4大卡熱量、脂肪9大卡,所以吃肉的另一好處是提供的熱量比較高。寶寶需要熱量才能成長、活動及進行新陳代謝,無論喝母奶還是牛奶,奶量都會隨著年齡遞減,但熱量的需求卻是隨著年齡增加的,不足的部分必須靠副食品來補充(見圖)。
奶類與副食熱量分配比例
傳統粥或現代蔬菜粥提供的熱量有限,因為蔬菜不佔熱量,米和根莖類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1公克僅提供4大卡熱量。有些人認為高湯很營養,其實裡面只有一些骨頭釋出的油脂和極少量的鈣質、蛋白質,現代母親知道動物性脂肪不利健康,大多會把凝結的油脂撇除,清高湯的熱量就更少了;奶是鈣質含量最豐富的食品,為了大骨湯內的一點點鈣質辛苦的堡湯給寶寶吃,實在是沒有什麼道理。台語有句古諺「吃肉才會生肉」,確實是如此。
所以提供寶寶一頓副食,一定要注意其中的熱量和營養價值是否足夠?食物分成六大類─奶類、五穀根莖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類、魚肉蛋豆類,既然寶寶的腸胃功能四個月前就已經成熟了,沒有理由一類一類慢慢來,舉例來說,假設一開始餵的是添加鐵和鋅的米麥粉,吃個3-5天沒問題就可以陸續給蔬菜、水果、肉類、豆類,幾乎一個月內就可以達成吃五大類食物的目標,奶類是寶寶原本的食物,所以六大類食物很快就都攝取到了,這樣營養才會均衡。
最後再提醒家長一次,餵副食的同時,別忘了繼續餵母奶,母奶中的某些成分可以增加寶寶對其他食物的耐受性,減少食物過敏的機率。餵牛奶的寶寶也不能忽略副食品的重要性,除了補充牛奶不足的熱量,下一篇我們就會談到適時提供適當質地的副食品,對寶寶咀嚼和吞嚥功能的訓練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資料:
-
Greer FR, Sicherer SH, Burks AQ-W: Effects of early nutritional interven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atopic disease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the role of maternal dietary restriction, breastfeeding, timing of introduction of complementary foods, and hydrolysed formulas. Pediatrics 2008 121:183-191
-
Domellof M, Braegger C, Campoy C, et al.Iron requirements if infants and toddlers. JPGN 2014 58:119-129
-
Krebs NF, Westcott JE, Butler N, et al. Meat as a first complementary food for breastfed infants: Feasibility and impact on zinc intake and status.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2006 42(2):207-214
-
Qasem W, Friel J,. The recommendaded first complementary food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Pediatr Neonatal 2015 2(2):00069
-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Committee on Nutrition. Complementary feeding. In: Kleinman RE, Greer FR. Pediatric Nutrition, 7th ed. Elk Gorve Village, IL: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2014:123-139
-
Agostoni C1, Decsi T, Fewtrell M, et al. Complementary feeding: a commentary by the ESPGHAN Committee on Nutrition.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2008 Jan;46(1):99-110
-
Baker RD, Greer FR, Committee on Nutrition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Diagnosis and prevention of iron deficiency and iron-deficiency anaemia i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0-3 years of age). Pediatrics 2010 126(5):1040-1050
-
Prescott SL, Smith P, Tang M, Palmer DJ, Sinn J, Huntley SJ, Cormack B, Heine RG, Gibson RA, Makrides MA: The importance of early complementary feed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oral tolerance: concerns and controversies. Pediatr Allergy Immunol 2008;19:375–380.
-
Kramer MS, Kakuma R: Optimal duration of exclusive breast-feeding.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2;1:CD003517.